川穹图片大全能展示哪些中草药全部高清药用部位及详细特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川穹,又名芎穷、抚芎、香果等,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四川灌产者为道地药材,被誉为“血中之气药”,其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根痕,质地坚实,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点(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微回甜。

中草药川穹图片大全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川芎植株高可达60-100cm,根茎发达,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节明显,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扩大成鞘抱茎;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两面无毛,叶脉在背面明显,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辐10-24枚,不等长;小总苞片4-10枚,线形,全缘;萼齿不明显;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内凹,具小尖头;双悬果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背棱棱槽有油管1-3个,侧棱翅状,油管广椭圆形,连合面有油管4-6个,其生长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环境,怕高温积水,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栽培,通常在夏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烘干或晒干后撞去须根,即为药材。

川穹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痹心痛、头痛眩晕、跌扑肿痛等症,中医理论认为,其辛温走窜,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配伍不同药物可发挥多种作用:如配当归、熟地名“四物汤”,养血调经;配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配白芷治头痛;配羌活、独活祛风通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含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镇痛、抗炎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偏头痛、痛经等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方面,川穹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g,研末吞服每次1-3g,使用时需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因其辛温升散,阴虚阳亢头痛、肺脾气虚者慎用,现代制剂中,含川芎的中成药如川芎茶调颗粒、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片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方便患者服用。

中草药川穹图片大全

为帮助更直观识别川穹,以下是其主要识别要点表格:

部位 形态特征
根茎 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黄棕色,有平行轮节,顶端有茎痕,下侧有根痕
断面 黄白色,散黄棕色油点,形成层波状环纹,气香,味苦辛
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沟纹,节明显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深裂,叶鞘抱茎
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内凹
果实 双悬果卵圆形,背棱有油管1-3个,侧棱翅状

川穹作为传统中药,其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在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仍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辨证论治,避免不良反应。

FAQs

中草药川穹图片大全

  1. 川穹与当归如何区分?
    川穹与当归均为伞形科根茎类药材,形态相似但功效有别,川穹根茎呈结节状团块,表面有平行轮节,断面油点明显,气浓香,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皮孔样凸起,断面黄白色,皮部色浅,木部色深,形成层环黄棕色,气香浓郁,味甘、辛、微苦,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穹以“行气”为主,当归以“补血”见长,使用时需根据体质和病症选择。

  2. 日常用川穹泡水喝有哪些注意事项?
    川穹辛温走窜,日常泡水需注意用量和禁忌,一般建议用量为3-6g,过量易耗气伤阴,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不适,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月经过多、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火上浇油”,川穹不宜与中药藜芦同用,属“十八反”禁忌,长期服用前建议咨询中医师,根据体质调整配伍,如配伍枸杞、麦冬等滋阴药物,可制约其温燥之性。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带状疮疹的中医治疗
« 上一篇 09-04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