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鼻部疾病,西医认为其发病与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典型表现为阵发性鼻塞、流清涕、喷嚏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中医学中并无“血管性鼻炎”这一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鼻鼽”“鼻窒”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核心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导致鼻窍失利,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内服中药结合外治法,调节脏腑功能、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能有效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
中医对血管性鼻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肺气充沛则鼻窍通利,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受风、寒、燥等外邪侵袭,邪滞鼻窍,致鼻塞、流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上扰鼻窍,致鼻塞、鼻涕黏稠;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温煦失职,寒水上泛鼻窍,致鼻塞遇寒加重、鼻黏膜苍白肿胀,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亦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或加重病情,血管性鼻炎的病位在鼻,与肺、脾、肾功能失调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以肺、脾、肾虚为本,外邪、痰浊、瘀血为标。
辨证论治:内服中药为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血管性鼻炎的关键,临床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分为不同证型,分别施治,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药: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肺气虚寒证 | 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清稀涕,遇寒加重,伴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弱 | 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 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 | 黄芪、白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薄荷、党参、甘草 |
脾气虚弱证 | 鼻塞、鼻涕黏白或清稀,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 | 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 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柴胡、辛夷花、苍耳子、陈皮、山药 |
肾阳不足证 | 鼻塞持续,遇寒加重,鼻黏膜肿胀苍白,鼻涕清稀,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 | 温补肾阳、散寒通窍 | 金匮肾气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附子、肉桂、麻黄、细辛、辛夷花、苍耳子、黄芪 |
肺经郁热证 | 鼻塞、鼻涕黏黄或黄白相间,伴鼻干、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 疏风清肺、解毒通窍 | 辛夷清肺饮 | 辛夷花、黄芩、栀子、石膏、知母、麦冬、百合、枇杷叶、甘草、薄荷 |
用药加减:若鼻塞严重,可加石菖蒲、路路通以通窍;若鼻涕量多,可加藿香、佩兰以化湿;若伴鼻黏膜充血明显(郁热证),可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病程日久、鼻甲肥大,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中药内服一般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疗程以4-8周为宜,具体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特色外治法:多途径协同增效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刺激鼻部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快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常与内治法联合使用。
-
针灸疗法:主穴取迎香(鼻翼旁0.5寸)、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肺气虚寒者加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阳不足者加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脐下3寸),操作时,主穴用毫针直刺,迎香向鼻根方向斜刺0.5-1寸,印堂平刺0.3-0.5寸,肺俞、足三里直刺1-1.5寸,得气后采用补法(捻转幅度小、频率慢),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5次,10次为一疗程。
-
艾灸疗法:适用于肺气虚寒证、肾阳不足证,取穴:迎香、印堂、肺俞、脾俞、肾俞、关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3cm施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艾灸可温通经络、散寒通窍,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缓解鼻塞。
-
中药熏洗与滴鼻:取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薄荷、菊花各15g,煎汤取药液200mL,先熏鼻(用热药液蒸汽熏蒸鼻部,每次10-15分钟),待药液温后(约37℃)用无菌纱布蘸取药液清洗鼻腔,或滴入鼻腔每侧2-3滴,每日2次,具有疏风通窍、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缓解鼻黏膜水肿、减少分泌物。
-
穴位贴敷:适用于缓解期及体质虚弱者,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各等份,研末后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肺俞、脾俞、肾俞、关元等穴位,每次贴敷4-6小时,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通过药物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日常调护:固本防复的关键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血管性鼻炎的日常调护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需避免诱因: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性气味(如油烟、香水)直接刺激鼻腔;减少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勤换床单被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调理:肺气虚寒者宜食温补肺气之品,如黄芪粥、山药粥,忌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脾气虚弱者宜食健脾益气之品,如薏米红豆粥、莲子粥,忌油腻、甜腻食物;肾阳不足者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忌生冷、辛辣,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因“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可影响脏腑功能,诱发鼻部症状,穴位按摩:每日用食指指腹按揉迎香、印堂穴各1-2分钟,或用双手搓热后按摩鼻翼两侧,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缓解鼻塞。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血管性鼻炎多久能见效?疗效能维持多久?
A:中医治疗血管性鼻炎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一般轻症患者(偶发鼻塞、流涕)在规范治疗1-2周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中重度患者(持续鼻塞、喷嚏频发)需2-4周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维持时间与患者体质、是否坚持调护及是否避免诱因密切相关,若能配合中医治疗(内服+外治)并做好日常调护,多数患者疗效可维持6个月以上;若仅症状缓解即停药,或反复接触诱因,则易复发,建议在症状缓解后继续巩固治疗2-3个月,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Q2:血管性鼻炎患者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A:血管性鼻炎患者需注意以下禁忌:① 环境禁忌: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外出时可戴口罩防护;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如油漆、杀虫剂)及过敏原(如花粉、尘螨)。② 饮食禁忌: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螃蟹),以免损伤脾阳,加重鼻黏膜水肿;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酒精),以免助热生火,灼伤鼻窍;忌甜腻食物(如蛋糕、巧克力),以免滋腻碍脾,导致痰浊内生。③ 生活习惯禁忌: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因“劳则气耗”,过度疲劳可降低免疫力,诱发症状;避免频繁挖鼻、用力擤鼻,以免损伤鼻黏膜;戒烟限酒,吸烟可刺激鼻黏膜血管收缩,加重鼻塞。④ 情志禁忌:避免长期情志抑郁或暴躁易怒,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郁结”影响鼻部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