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须草为唇形科肾茶属植物Clerodendrum colebrookianum Walp.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肾茶、猫须公、花猫须、猫花等,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国家亦有分布,其名称源于植株花朵形态——花萼管延长呈管状,顶端4裂,形似猫科动物的胡须,故得“猫须草”之名,作为传统民族药,傣医、壮医、瑶医等均有使用历史,尤其在傣医理论中,认为其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功,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风湿痹痛等,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多药理活性成分,使其在慢性病防治中备受关注。
形态特征与生境特性
猫须草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株高可达1-2米,茎四棱形,具浅槽,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圆,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被短硬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柔毛;叶柄长1-3厘米,聚伞花序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5-15厘米,花序轴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毫米,外面被柔毛,萼齿5,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1.2厘米,冠筒圆柱形,喉部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4裂,裂片卵圆形,下唇全缘;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药2室;子房4裂,花柱超出雄蕊,核果球形,直径约2毫米,熟时紫黑色。
猫须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林下、灌丛边或溪沟旁,耐阴性强,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中医理论认为,猫须草性甘、淡,微寒,归肾、膀胱、肝经,其味甘能补,淡能渗利,微寒能清热,兼具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利尿通淋、活血消肿之效。
传统功效主治:
- 泌尿系统疾病:用于热淋、石淋、劳淋(尤以湿热淋证为宜),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赤、尿中砂石、小腹拘急胀痛等,常配伍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等以增强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效。
- 水肿与小便不利:适用于肾炎水肿、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引起的小便短少、水肿,因其能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常与茯苓、泽泻、白术等配伍。
- 风湿痹痛:用于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可配伍忍冬藤、络石藤、秦艽等以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 其他:傣医还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配茵陈、栀子)、胃痛(配鸡矢藤、木香)、咽喉肿痛(配金银花、射干)等。
化学成分研究
猫须草的药理活性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出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多糖等多种成分,其中黄酮类和酚酸类被认为是主要活性物质。
表1:猫须草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来源部位 | 药理作用方向 |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 | 叶、茎 | 抗氧化、抗炎、利尿 |
酚酸类 | 迷迭香酸、咖啡酸、阿魏酸 | 全草 | 抗炎、抗菌、降血糖 |
三萜类 | 熊果酸、齐墩果酸 | 根、茎 | 保肝、抗肿瘤、免疫调节 |
挥发油 | 柠檬烯、樟脑、龙脑 | 全草 | 抗菌、驱虫、局部麻醉 |
多糖 | 猫须草多糖(CP) | 叶、茎 | 免疫调节、降血糖 |
药理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猫须草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利尿与排石作用:猫须草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大鼠尿量,提高尿钠、钾、氯离子的排泄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同时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并抑制结石核心物质(如草酸钙)的沉积。
- 抗炎与免疫调节:迷迭香酸、木犀草素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PGE2)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善免疫功能紊乱。
- 抗菌与抗病毒: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樟脑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病毒包膜、抑制病毒复制有关。
- 降血糖与降血脂:猫须草多糖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等多途径降低血糖;同时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调节脂代谢紊乱。
- 肾脏保护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模型,猫须草提取物能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减轻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抗氧化与抗衰老:富含黄酮类和酚酸类物质,能清除自由基(如·OH、O₂⁻),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延缓细胞衰老。
临床应用
猫须草在临床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常见剂型有汤剂、颗粒剂、胶囊剂、茶剂等。
- 泌尿系结石与感染:用猫须草30g,配伍金钱草30g、海金沙15g、车前子15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直径<1.0cm)伴尿路感染,可促进结石排出,缓解尿路刺激症状,临床观察显示,总有效率约80%,且对复发率有降低作用。
- 慢性肾炎:猫须草颗粒(由猫须草提取物制成,每袋含干浸物3g),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可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水肿、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尤其适用于湿热蕴结证者。
-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猫须草茶(取干燥地上部分10g,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2次,联合别嘌醇治疗,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急性发作频率,可能与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有关。
- 糖尿病及并发症:猫须草多糖胶囊(每粒含多糖0.3g),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联合西药降糖药,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减轻胰岛素抵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茶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禁忌:
- 体质虚寒者慎用:猫须草性微寒,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泻、畏寒肢冷)、肾阳虚衰者长期服用可能加重寒象。
- 孕妇慎用:其利尿、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低血压、低钾血症患者慎用:利尿作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需监测血压、血钾水平。
-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常规剂量短期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建议中病即止,或间歇使用。
现代研究进展与资源保护
近年来,猫须草的研究从传统经验转向药理机制、活性成分分离及新药开发,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在抗肿瘤(如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抗肝纤维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神经保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认知功能)等方面也显示出潜力,为拓展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猫须草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面临减少风险,目前已实现人工栽培,主要在云南、广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栽培技术方面,宜采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选择荫蔽、湿润的环境,定期施肥与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虫害有蚜虫、红蜘蛛),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确保药材质量稳定,促进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Q1:猫须草和金钱草都能排石,两者有什么区别?
A1:猫须草与金钱草均为临床常用的排石中药,但性味归经、功效侧重及适用病症有所不同,从性味看,猫须草甘淡微寒,金钱草甘咸微寒;从归经看,猫须草归肾、膀胱、肝经,金钱草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上,猫须草长于“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兼能活血消肿,适用于湿热淋证(尤其是尿路结石伴尿路感染)、风湿痹痛;金钱草则“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对肝胆结石(如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效果更佳,兼治黄疸、恶疮肿毒,尿路结石伴湿热重者可首选猫须草,肝胆结石者则以金钱草为主,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Q2:长期喝猫须草茶会有副作用吗?
A2:常规剂量短期饮用猫须草茶安全性较高,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① 脾胃虚寒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建议饭后饮用或搭配生姜、大枣等温中和胃;② 其利尿作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需注意监测,必要时补充电解质;③ 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一般建议饮用1-2个月后评估效果,症状缓解后可间歇饮用,避免长期连续大量服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