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以腰腹绞痛、尿血、尿频尿痛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石淋”“砂淋”范畴,名老中医治疗该病注重整体辨证,结合结石大小、位置及患者体质,形成“通、排、补”结合的独特体系,临床疗效显著,以下从辨证论治、特色经验、调护要点等方面详细阐述。
辨证分型与核心治法
名老中医认为,尿路结石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相关,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肾虚膀胱气化失司”,临床常分为三型,治法各异:
(一)湿热蕴结型(多见于结石急性期)
症状:腰腹绞痛,小便短赤或尿时中断,尿频尿急,尿黄赤或带血,口苦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代表方剂:八正散加减(金钱草30g,海金沙15g,石韦20g,车前子15g,瞿麦12g,萹蓄12g,滑石20g,大黄6g,甘草梢6g)。
用药特点:重用金钱草、海金沙为君药,加强清热利湿、溶石排石之力;配伍大黄通腑泻热,引湿热下行;甘草梢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若尿血明显,加白茅根30g、小蓟15g凉血止血;伴发热加柴胡、黄芩清热解毒。
(二)气滞血瘀型(多见于结石嵌顿或久病)
症状:腰腹刺痛固定不移,绞痛时加剧,尿中夹有血丝或血块,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淋。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合石韦散加减(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蒲黄10g,五灵脂10g,金钱草30g,石韦20g,牛膝15g,枳壳10g)。
用药特点:以川芎、赤芍、蒲黄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枳壳行气止痛,促进结石移动,若结石较大(>0.6cm),加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5g软坚散结,增强排石效果。
(三)肾气亏虚型(多见于结石反复发作或术后)
症状:腰膝酸软,排尿无力,尿有余沥,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茯苓15g,泽泻12g,丹皮10g,附子6g,肉桂3g,牛膝15g,黄芪20g)。
用药特点:以熟地、山茱萸补肾填精,附子、肉桂温阳化气;黄芪益气健脾,助膀胱气化;牛膝引药下行,若阴虚明显,去附子、肉桂,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滋补肾阴。
名老中医特色经验
(一)“通、排、补”三法联用
多数老中医强调“排石需通络,通络需活血,排石需固本”,急性期以“通”为主,重用清热利湿药疏通尿路;缓解期以“排”为要,结合行气活血药促进结石排出;久病或术后以“补”为本,调理脾肾以防复发,如国医大师张琪善用“三金一石汤”(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滑石)为基础,根据证型加减,临床排石有效率可达80%以上。
(二)重视“虫药”与“引经药”
对较大或嵌顿结石,老中医常配伍虫药破瘀散结,如地龙、穿山甲、水蛭等,可松解结石与黏膜粘连;同时选用引经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如肾结石加杜仲、续断,输尿管结石加牛膝、乌药,膀胱结石加琥珀、沉香,提高药物靶向性。
(三)内外治法结合
除内服中药外,常配合外治法增强疗效:①中药保留灌肠:用大黄、芒硝、枳壳煎液100ml保留灌肠,通腑泻热促进排石;②穴位贴敷:将金钱草、车前子、冰片研末调敷于肾俞、膀胱俞、关元穴,每日1次,缓解绞痛;③运动指导:嘱患者每日跳绳、爬楼梯,配合叩击腰背,促进结石下移。
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理: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避免高嘌呤(动物内脏、海鲜)、高草酸(菠菜、浓茶)食物,可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尿酸结石低嘌呤,草酸钙结石限制草酸摄入)。
-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恼怒,肝气郁结会影响气机运行,加重结石滞留。
- 定期复查:治疗后每2-4周复查B超,观察结石大小、位置变化,若结石持续增大或肾积水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
相关问答FAQs
Q1:名老中医治疗尿路结石适合哪些人群?是否所有结石患者都适合?
A:名老中医治疗尿路结石尤其适合以下人群:①结石较小(<0.6cm)、无明显肾积水或感染者;②结石术后预防复发者;③体质虚弱无法耐受手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者;④反复发作的慢性石淋患者,但以下情况需慎用:①结石较大(>1.5cm)或合并严重肾积水、感染;②双侧输尿管结石导致急性肾衰竭;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需谨慎用药),建议治疗前先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肾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论治。
Q2:治疗期间出现腰腹绞痛加剧或尿血,是否需要停药?
A:治疗期间若出现腰腹绞痛加剧或尿血,需分情况处理:①若为结石移动刺激输尿管黏膜所致,可继续服药,同时配合热敷腰腹、多饮水,必要时服用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②若尿血量多(如肉眼血尿、血块)伴发热、寒战,可能合并感染或黏膜损伤严重,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必要时抗感染或手术处理,建议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