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根,作为传统中草药中颇具特色的一味药材,其药用价值与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它为禾本科植物竹类(如淡竹、毛竹等)的老根,经多年生长后,根茎木质化程度高,内部成分积累丰富,因而被医家所重视,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介绍陈竹根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形态特征帮助识别,为药用或鉴别提供参考。
来源与基原
陈竹基来源于禾科竹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基原包括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竹种的老根,这些竹类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生长于山坡、林下、溪边等温暖湿润环境,其根茎在地下横向生长,逐年老化后形成“陈竹根”,传统医学认为,以生长3-5年以上、根茎粗壮、质地坚实的陈竹根为佳,其药效优于新鲜竹根。
形态特征(附图片识别要点)
陈竹根的形态特征是鉴别真伪的关键,以下从外观、断面、质地等方面详细描述,对照图片可快速识别:
- 根茎形状:呈结节状圆柱形,弯曲不直,长短不一,直径通常2-5厘米,表面因长期生长形成明显的纵皱纹、横向皮孔及须根痕,老根顶端常有残留的竹茎基或芽痕。
- 颜色:外皮呈棕褐色至黑褐色,表面附有少量泥土或灰绿色的苔藓状物(因长期埋于地下),刮去外皮后可见浅黄白色的内皮。
- 质地与断面: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中心有空隙(髓部),皮部与木部界限分明,木部颜色较深,呈黄棕色至棕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皮部较薄,色浅,常有裂隙。
- 气味与味道:气微弱,味淡或微甘,嚼之有黏滑感(因含多糖类成分)。
以下为陈竹根形态特征简表,便于快速对照:
特征项 | 描述 |
---|---|
根茎形状 | 结节状圆柱形,弯曲,直径2-5厘米 |
表面颜色 | 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纵皱纹、须根痕,偶附灰绿色苔藓 |
断面特征 | 纤维性,中心有空隙,皮部黄白色,木部黄棕色至棕红色,放射状纹理明显 |
质地 | 坚硬,难折断 |
气味与味道 | 气微,味淡或微甘,嚼之有黏滑感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经典记载,陈竹根性平,味微甘,归肝、胃经,其功效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 清热利湿:陈竹根能清利下焦湿热,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皮肤、巩膜发黄、小便短赤)、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可与茵陈、车前子、栀子等配伍。
- 通络止痛:其性走窜,能疏通经络,缓解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尤其适用于湿热痹阻型关节肿痛,常与威灵仙、秦艽、桑寄生同用。
- 和胃止呕:归胃经,能清胃热、降逆止呕,可治疗胃热呕吐(如食入即吐、口臭)、妊娠呕吐等,常配伍黄连、竹茹、生姜。
- 凉血止血:对于血热妄行之咯血、衄血、便血等,陈竹根能凉血止血,可单用煎服,或与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等配伍。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陈竹根含有多糖、黄酮类、生物碱、酚类等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关节炎肿胀及疼痛;
- 保肝利胆:多糖可促进肝细胞修复,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调节免疫: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降血糖:其提取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水平。
临床上,陈竹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疾病,也可作为保健食材煲汤(如陈竹根炖排骨),用于日常清热养生。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尽管陈竹根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 体质禁忌:脾胃虚寒者(如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慎用,以免加重寒性症状;
- 用量控制:日常煎煮用量为10-30克,过量可能导致腹泻;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陈竹根和新鲜竹根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解答:陈竹根因存放时间较长,内部多糖、黄酮等成分经过转化,药性更平和,清热利湿之力稍缓,但通络止痛、和胃止呕的效果更佳,尤其适用于慢性调理;新鲜竹根药性偏凉,清热作用较强,但易伤脾胃,多用于实热证(如急性黄疸、胃热炽盛),一般不长期使用。
问题2:如何通过图片辨别陈竹根的真伪?
解答:真品陈竹根呈结节状,表面有自然纵皱纹和须根痕,断面纤维明显、中心有空隙,气味微甘;伪品常为其他根茎(如芦根、茅根)仿制,表面光滑无皱纹,断面实心或颜色异常(如全呈白色),气味寡淡或有异味,鉴别时可重点关注“结节状外形”“中心空隙”及“味微甘”三个特征,必要时结合横断面纹理(真品木部放射状纹理清晰)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