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血崩是女性围绝经期常见的急重症,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非时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属中医学“崩漏”范畴,更年期女性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功能失调,加之情志、劳倦、外感等因素影响,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于固摄而发病,中医治疗更年期血崩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多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同时注重整体调理,疗效显著。
中医对更年期血崩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崩漏的核心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更年期血崩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肾虚为本:更年期肾气渐衰,“肾主生殖”“肾为冲任之本”,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若肾阴亏虚,阴虚内热,热扰血海,亦可迫血妄行;若肾阳不足,阳虚不能温煦胞宫,则经血淋漓不尽。
- 脾虚不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更年期思虑过度、劳倦伤脾,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发为崩漏。
- 肝郁化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更年期女性易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迫血下行,致经血暴下。
- 血瘀阻滞:崩日久,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蓄结为瘀,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致经时断时续,淋漓难尽。
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案
更年期血崩的辨证需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别寒、热、虚、实,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如下:
(一)肾虚证
肾阴虚证
- 症状: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 代表方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肾填精;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龟板胶、鹿角胶固涩止血;若出血量多,加阿胶、海螵蛸、茜草固涩止血。
肾阳虚证
- 症状: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畏寒肢冷,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 代表方剂:右归丸合固冲汤加减。
- 常用药:附子、肉桂、杜仲温肾助阳;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肾填精;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摄;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固涩止血。
(二)脾虚证
- 症状:经血量多,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固冲。
-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艾叶、炮姜温经止血;若出血量多,加阿胶、棕榈炭固涩止血。
(三)肝郁血热证
- 症状:经血暴下,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 常用药:柴胡、薄荷疏肝解郁;丹皮、栀子、黄芩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地榆、侧柏叶、茜草凉血止血;若出血量多,加三七粉、棕榈炭化瘀止血。
(四)血瘀证
- 症状:经血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和血;五灵脂、蒲黄化瘀止血;若出血量多,加三七粉、血余炭止血;若小腹剧痛,加延胡索、没药行气止痛。
中医特色外治与辅助疗法
(一)针灸疗法
- 体针:主穴取关元、三阴交、隐白(艾灸)、血海,肾虚加肾俞、太溪;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肝郁加太冲、期门;血瘀加地机、合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艾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取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2次,可温阳固冲止血。
(二)中成药
- 肾阴虚:坤宝丸、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
- 肾阳虚: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 脾虚: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 血瘀:云南白药(胶囊)、桂枝茯苓丸。
(三)饮食调理
- 肾阴虚:食枸杞、百合、银耳、桑葚,可煮枸杞银耳羹。
- 肾阳虚:食羊肉、韭菜、桂圆、核桃,可炖羊肉生姜汤。
- 脾虚:食山药、莲子、红枣、小米,可煮山药莲子粥。
- 血瘀:食山楂、桃仁、红糖、黑木耳,可饮山楂红糖水。
更年期血崩辨证分型与治疗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加减药物 |
---|---|---|---|---|
肾阴虚证 | 经血鲜红质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 |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 左归丸合二至丸 | 阿胶、海螵蛸、茜草 |
肾阳虚证 | 经血淡稀,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 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 右归丸合固冲汤 | 煅龙骨、煅牡蛎、艾叶 |
脾虚证 | 经血淡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 健脾益气,升阳固冲 | 归脾汤 | 升麻、柴胡、棕榈炭 |
肝郁血热证 | 经血深红质稠,烦躁易怒,口干苦 | 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 丹栀逍遥散 | 地榆、侧柏叶、三七粉 |
血瘀证 | 经血紫暗有块,小腹刺痛,舌紫暗有瘀斑 |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 血余炭、延胡索、没药 |
调护与预防
- 生活调护:出血期间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
- 饮食禁忌:忌辛辣刺激、生冷寒凉食物(如辣椒、冰饮),戒烟酒。
- 定期检查:更年期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B超,排除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
相关问答FAQs
问:更年期血崩中医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更年期血崩的疗程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个体体质而异,一般而言,若出血量较大、病情急重者,通过中药汤剂(如塞流止血方)配合针灸治疗,3-5天可控制出血;待血势稍缓后,再以澄源复旧法调理,恢复周期约需1-3个月,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需坚持辨证治疗3-6个月,同时配合饮食与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问:更年期血崩期间可以艾灸吗?哪些情况适合?
答:更年期血崩是否适合艾灸需辨证判断,艾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表现为经血量多、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症状,通过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可温阳固摄、止血,但肝郁血热证(经血深红、烦躁易怒)或血瘀证(经血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急性期不宜艾灸,以免助热或加重瘀阻,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证型选择合适的外治方法,避免盲目施灸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