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骨是传统中药材中常用的动物类药材,实为蚯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的干燥全体,因其生活于泥土中,形似龙骨,故得名“地龙骨”,又名“地龙”“蚯蚓”“曲蟮”等,该药材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后世医家对其功效不断拓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以下从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来源与性状
地龙骨的来源主要为上述四种蚯蚓科动物,其中参环毛蚓(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俗称“广地龙”;其余三种(土地龙)分布全国各地,如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传统采收多在夏季至秋季捕捉,用温水浸泡,剖去内脏,洗净,或用盐水浸泡数小时至死亡,晒干或低温干燥而成。
干燥地龙呈长条状弯曲,长15-20cm,直径0.3-0.7cm,全体由许多环节组成,头部稍尖,口前叶肉质,色深;尾部钝圆,肛门孔位于末端,广地龙背部棕褐色至紫褐色,腹部浅黄棕色,刚毛圈白而明显;土地龙灰棕色至灰褐色,刚毛圈不明显,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肉色或浅黄色,有土腥气,味微咸(以下为不同品种性状对比表):
品种 | 来源 | 性状特征 | 气味 |
---|---|---|---|
广地龙 | 参环毛蚓 | 体长15-20cm,直径0.5-0.7cm,背部棕褐色至紫褐色,环节明显,刚毛圈白而突出 | 微咸,土腥气 |
土地龙 | 通俗环毛蚓等 | 体长10-15cm,直径0.3-0.5cm,灰棕色至灰褐色,环节不甚明显,刚毛圈不明显 | 微咸,土腥气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地龙骨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根据中医理论,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通便”,具体主治如下:
- 清热息风:用于高热惊厥、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等,地龙性寒,能清泻肝经热邪,咸味入肝,可息风止痉,常与钩藤、全蝎、牛黄等配伍,如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撮风散”。
- 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地龙善于通经活络,其咸能软坚,可缓解经络瘀阻,常与黄芪、当归、红花等组成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
- 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喘咳、痰鸣气促,地龙能清热平喘,扩张支气管,常与麻黄、杏仁、石膏等配伍,如治疗哮喘的“定喘汤”。
- 利尿通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热结便秘,地龙性寒下行,能利尿通淋,咸软通便,常与车前子、泽泻、芒硝等同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地龙骨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以下活性物质:
- 蛋白质与酶类:含蚯蚓纤溶酶(具有溶栓作用)、蚯蚓解热碱、蚯蚓毒素、碱性蛋白质(如地龙素)等,其中蚯蚓纤溶酶能直接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与尿激酶作用相似但安全性更高。
- 氨基酸:含18种以上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等,以及γ-氨基丁酸(GABA,具有镇静、降血压作用)。
- 脂类与有机酸:含琥珀酸(具有平喘、中枢抑制作用)、花生四烯酸、胆固醇等,琥珀酸是平喘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抑制支气管痉挛。
- 微量元素:含钙、镁、锌、铁、硒等,其中钙、镁参与神经肌肉调节,锌、硒具有抗氧化作用。
药理作用方面,地龙骨表现出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
- 抗血栓与改善循环:蚯蚓纤溶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溶解;同时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解热与镇静抗惊厥:蚯蚓解热碱、琥珀酸等成分能抑制内生致热原,降低体温;GABA和地龙素可增强中枢GABA能神经功能,产生镇静、抗惊厥作用,对癫痫大发作有显著抑制作用。
- 平喘与抗炎:琥珀酸能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地龙中的多种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关节炎等炎症反应。
- 降血压与利尿:地龙提取液能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其机制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有关;同时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钠、钾排泄,发挥利尿作用。
-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地龙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含有的核苷酸类物质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辅助抗肿瘤治疗。
临床应用与配伍
地龙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
-
内科疾病:
-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改善肢体麻木、语言不利。
- 支气管哮喘:定喘汤(麻黄、杏仁、桑白皮、苏子、半夏、款冬花、黄芩、地龙),地龙平喘解痉,缓解喘息、咳嗽。
- 高血压: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加地龙,地龙平肝潜阳,辅助降压。
-
外科与骨伤科:
- 骨折愈合:地龙骨配伍自然铜、骨碎补、土鳖虫,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研究显示其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 疮疡肿毒:地龙研末调敷,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儿科疾病:
- 小儿惊风:撮风散(蜈蚣、钩藤、朱砂、麝香、僵蚕、蝎尾),地龙息风止痉,缓解抽搐、角弓反张。
使用注意
地龙骨虽为常用药材,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因其性寒,易致腹泻、腹痛;孕妇慎用,地龙有活血通络作用,可能引发流产;对蚯蚓蛋白过敏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藜芦的中药同用(“十八反”);服用期间避免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 用量与用法:内服煎汤,常用量3-9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因地龙含有异性蛋白,煎煮时需彻底破坏其抗原性,一般煎煮10-15分钟。
- 不良反应: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需立即停药;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需定期监测电解质。
相关问答FAQs
Q1:地龙骨和普通地龙是否为同一药材?功效有何差异?
A:地龙骨是地龙的俗称或别称,两者为同一药材,均指蚯蚓科动物的干燥体,无本质差异,不同地区的“地龙骨”可能因基源不同(如广地龙与土地龙)在性状、成分含量上略有差异,但核心功效(清热息风、通络平喘等)一致,广地龙因生长环境稳定,有效成分(如蚯蚓纤溶酶)含量较高,质量更优;土地龙分布广,价格较低,但杂质可能较多,使用时需注意炮制。
Q2:服用地龙骨治疗哮喘时,为何常与麻黄配伍?需要注意什么?
A:地龙与麻黄配伍治疗哮喘,源于中医“寒热并用、标本兼顾”的原则,麻黄辛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地龙性寒,能清热平喘、抗过敏,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二者配伍可增强平喘效果,同时减轻麻黄的温燥之性,避免耗伤气阴,需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地龙性寒,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干姜、白术等温胃药;哮喘急性发作时,若伴有严重感染或呼吸衰竭,需及时就医,不可单纯依赖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