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带下是女子正常的生理现象,具有润泽胞宫、润养阴道的作用,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颜色、质地、气味发生异常,即为“带下病”,白带颜色异常是带下病的常见表现,其发生多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以及湿、热、痰、瘀等邪气侵袭有关,临床需结合全身症状辨证论治,以“健脾、补肾、疏肝、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要治则。
带下颜色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
白带颜色异常的本质是“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核心病机为“湿邪为患”,与脾、肾、肝功能密切相关:
- 脾虚生湿:脾主运化,若脾虚失健,水湿内停,湿浊下注,伤及任带,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无臭,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 肾虚不固:肾主生殖,肾阳虚则封藏失司,寒湿内停,带下清冷量多、色白质稀;肾阴虚则虚热内生,灼伤血络,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腥臭,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 肝郁化火: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湿热下注,则带下色黄或黄绿、质黏臭秽,伴急躁易怒、胁胀口苦;
- 湿热蕴结:湿热之邪(或外感,或饮食不节)直犯下焦,损伤任带,带下色黄如脓、臭秽,伴阴部瘙痒、小便短赤;
- 湿毒蕴结:湿热之邪日久成毒,或房事不洁、感染邪毒,则带下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恶臭难闻,伴小腹疼痛、发热。
白带颜色异常的辨证论治
临床需根据带下颜色、量、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分为不同证型,分别施治:
脾虚证
主症: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质稀无臭,绵绵不断;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代表方剂: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柴胡、荆芥穗升阳举陷;车前子利湿止带;黑芥穗收敛止带。
加减:若带量多、质稀如水,加芡实、金樱子固涩止带;若脾虚及肾、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肾阳虚证
主症:带下清冷量多,色白质稀,淋漓不断;伴腰膝酸软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代表方剂:内补丸(《女科切要》)加减。
常用药:鹿茸、菟丝子、潼蒺藜温肾助阳;黄芪、肉桂、桑螵蛸补气固摄;白蒺藜、紫菀疏肝散郁;肉苁蓉、制附子温补肾阳。
加减:若便溏、五更泄泻,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止泻;若带下如崩,加龙骨、牡蛎、海螵蛸固涩止带。
肾阴虚证
主症:带下赤白或黄白相兼,质稠或有腥味,量时多时少;伴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清热止带。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养阴;知母、黄柏清虚热;泽泻、茯苓利湿泄浊;丹皮、地骨皮清退虚热。
加减:若带中夹血丝,加阿胶、旱莲草、女贞子养血止血;若心烦失眠,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肝郁化火证
主症:带下色黄或黄绿,质黏臭秽,阴部瘙痒;伴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合止带汤(《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疏肝养血;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茯苓、白术健脾利湿;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茵陈、黄柏清热燥湿。
加减:若阴部瘙痒明显,加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燥湿止痒;若带下黏稠如脓,加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湿热蕴结证
主症:带下色黄,质黏稠,有臭味,或呈泡沫状,阴部灼热瘙痒;伴小便短赤,口腻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代表方剂:止带方(《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渗湿;茵陈、赤芍、丹皮清热凉血;黄柏、栀子、牛膝清热燥湿,引药下行。
加减:若带下色黄绿、有脓性分泌物,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若阴部肿胀疼痛,加龙胆草、苦参清利肝胆湿热。
湿毒蕴结证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臭秽难闻,阴部红肿灼痛;伴小腹疼痛,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土茯苓、薏苡仁、车前子除湿止带。
加减:若高热、小腹拒按,加败酱草、红藤、桃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若带中带血,加小蓟、槐花凉血止血。
辅助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可结合针灸、外治法及饮食调理,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
- 取穴:带脉(双)、白环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关元、气海。
- 操作: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带脉为“诸经之带”,可约束诸经;三阴交调肝脾肾;足三里健脾益气;关元、气海培元固本。
外治法
- 熏洗法:适用于湿热、湿毒证,带下色黄、阴部瘙痒者,药用蛇床子30g、苦参30g、黄柏20g、土茯苓30g、白鲜皮20g,煎水熏洗阴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 坐药法:适用于脾虚、肾虚证,带下量多、质稀者,用完带汤加减(白术、苍术、山药、柴胡等)研末,制成栓剂,纳入阴道,每日1次,7-10日为1疗程。
饮食调理
- 脾虚证:宜健脾利湿,如山药粥、芡实粥、薏米红豆粥,忌生冷油腻。
- 肾阳虚证:宜温肾固涩,如核桃芡实粥、韭菜炒虾仁、生姜羊肉汤,忌生冷寒凉。
- 湿热证:宜清热利湿,如绿豆薏米汤、冬瓜汤、茯苓粥,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
各证型核心要点归纳
证型 | 白带特点 | 全身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脾虚证 | 白/淡黄,量多质稀无臭 | 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 完带汤 |
肾阳虚证 | 清冷量多,色白质稀 |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 内补丸 |
肾阴虚证 | 赤白/黄白相兼,质稠腥臭 | 头晕耳鸣,五心烦热 | 滋阴益肾,清热止带 | 知柏地黄丸 |
肝郁化火证 | 黄/黄绿,质黏臭秽 | 胸胁胀痛,口苦咽干 |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 丹栀逍遥散合止带汤 |
湿热蕴结证 | 黄,质黏臭,或泡沫状 | 小便短赤,口腻纳差 | 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 止带方 |
湿毒蕴结证 | 黄绿如脓/米泔,恶臭 | 小腹疼痛,发热 |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
相关问答FAQs
Q1:白带颜色异常都需要用清热药吗?
A:并非所有白带异常都需清热,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若带下色白、质稀、无臭,属脾虚或肾阳虚,需健脾温阳,若误用清热药(如黄柏、栀子)易损伤脾阳,加重病情;若带下色黄、质黏臭秽,属湿热或湿毒,则需清热利湿,需根据颜色、质地、气味及全身症状判断证型,不可盲目清热。
Q2:中医治疗带下病多久能见效?如何判断疗效?
A:疗效取决于病情轻重、证型及患者体质,一般而言,轻证(如单纯脾虚、肾虚)服药1-2周后带下量、色、味可改善,伴随症状(如乏力、腰酸)逐渐缓解;重证(如湿毒蕴结、肝郁化火)需2-4周,若配合外治法(熏洗、坐药)可缩短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带下量恢复正常(每日护垫用量≤1张),颜色转为无色或白色,质清稀无臭,阴部瘙痒、灼痛消失,全身症状(如腹痛、发热)缓解,舌脉恢复正常,若用药2周无效,需重新辨证,或结合妇科检查(如白带常规、B超)排除器质性病变(如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