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药材作为传统中药材中的一类,其名称多源于地方俗称或形态特征,通常指代乌头属(Aconitum)部分植物的干燥块根或全草,因植株相对矮小、块根较小而得名,此类药材在西南、西北地区有较广泛应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等功效,但因含乌头碱等毒性成分,需严格炮制后使用,以下从来源、性状、性效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关键信息表及常见问题解答。
小乌药材的来源与植物形态
小乌药材的基原植物多为乌头属多年生草本,如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 flavum Hand.-Mazz.)的幼小植株或块根,别名“小草乌”“细叶乌”等,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草甸或林缘碎石坡。
其植物形态特点为:株高15-40cm,块根通常2个,倒卵形或纺锤形,长1-3cm,直径0.5-1.2cm,黑褐色;茎直立,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柔毛;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肾形或五角形,3全裂,裂片再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有3-10花,萼片5,蓝紫色,上萼片船形,花瓣2,有短距;蓇葖果斜展,无毛,采集多在秋季挖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
小乌药材的性状特征
干燥的小乌药材块根呈类圆锥形或长卵形,略弯曲,长1.5-4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须根痕及横向突起的支根痕,顶端常有残存的茎基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麻舌(有毒味),若带地上部分,茎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具纵棱,叶多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肾形,3全裂,质脆。
以下为小乌药材关键性状信息表:
特征部位 | 描述要点 |
---|---|
块根形状 | 类圆锥形或长卵形,略弯曲,长1.5-4cm,直径0.5-1.5cm |
表面颜色 | 灰棕色或黑褐色,具纵皱纹、须根痕及支根痕 |
质地断面 |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粉性,有放射状纹理及点状维管束 |
气味 | 气微,味苦、麻舌(有毒味) |
地上部分(若带) | 茎圆柱形,黄绿色,具纵棱;叶肾形,3全裂,质脆;总状花序,蓝紫色萼片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小乌药材性辛、苦,热;归心、肝、肾经,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aconitine),经炮制(如蒸煮、漂洗)可水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胺,减毒后入药。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疼痛,外用可治疮疡肿毒、蛇虫咬伤(需遵医嘱)。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需炮制,煎汤,1.5-3g(需先煎1-2小时减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酒磨涂患处。
- 注意事项:
- 生品有大毒,严禁内服;孕妇、阴虚火旺者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 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十八反禁忌)。
- 用量过大或炮制不当可致中毒,症状包括口舌麻木、流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中毒时需立即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小乌药材与普通乌头?
解答:小乌药材因植株矮小、块根细小而得名,图片中其块根通常长1.5-4cm(普通乌头如川乌块根长2-7.5cm),表面纵皱纹更细密,且常带残存的短茎基;若带地上部分,小乌的叶片裂片更窄(线形或披针形),花序花朵较少(3-10朵),而普通乌头叶片裂片较宽,花序花朵更多,小乌的断面粉性更足,放射状纹理更明显。
问题2:小乌药材炮制后毒性如何降低?
解答:小乌药材的毒性主要来自乌头碱,通过“蒸法”“煮法”或“漂法”炮制可使其水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胺(约为原毒性的1/2000)及乌头原碱,具体操作为:取净块根,用甘草、黑豆煎液浸泡后,蒸煮至透心或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晒干,炮制后药材的麻辣味减弱,但需严格控制炮制时间与温度,避免有效成分流失,同时建议煎煮时先煎1-2小时进一步降低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