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命名蕴含古人对药物特性、功效或形态的观察,“胆字开头”的中草药多因与胆汁炮制、苦寒之性或特定药用部位相关,在中医临床中各具特色,涵盖清热解毒、化痰息风、涌吐痰饮等多重功效,本文将系统介绍胆矾、胆南星、胆木、胆草(龙胆)等“胆字开头”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应用注意事项,并通过表格对比其核心信息,最后附相关问答以释疑惑。
胆矾,又名石胆、蓝矾,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主含CuSO₄·5H₂O,其性味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胆矾外用可解毒杀虫、去腐蚀疮,常用于治疗口疮、牙疳、风眼赤烂、肿毒等症,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即可;内服则能涌吐风痰,适用于风痰壅盛之喉痹、癫痫,或误食毒物初期催吐,但需严格控制用量(内服0.3-0.6g,温汤化服),过量可致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休克,故体虚、孕妇及胃溃疡患者禁用,中毒时可用生蛋清、豆浆等解毒。
胆南星为天南星的炮制品,取天南星细粉,与牛胆汁(或羊胆汁)混合加工成块状,干燥而成,其性味苦、微辛,凉,归肺、肝、胆经,长于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与生天南星的温燥之性不同,胆汁的寒凉之性使其更适用于痰热咳嗽、痰迷心窍之癫痫、中风痰壅、小儿惊风等症,常与天竺黄、全蝎等配伍,用量3-9g,多入丸散剂;外用可治痈肿、蛇虫咬伤,研末醋调敷,需注意,胆南星虽毒性降低,但仍需慎用,孕妇及阴虚燥咳者忌服。
胆木为茜草科乌口树属植物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的干燥根、茎或叶,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山黄胆”“红胆木”,其性味苦,寒,归肺、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炎、肠炎、痢疾、乳腺炎及皮肤感染等,根可煎服(9-15g),鲜叶捣烂外敷可治跌打损伤、痈疮肿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胆木含生物碱、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临床常制成注射液或片剂使用,脾胃虚寒者慎服。
胆草为龙胆的俗称,正式药名为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以条粗、色黄、味苦者为佳,其性味苦,寒,归肝、胆、膀胱经,善清肝胆实火、下焦湿热,主治湿热黄疸(症见目黄、尿黄、身黄)、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目赤肿痛、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常与黄芩、栀子配伍增强清肝泻火之力,用量3-6g,需注意,龙胆草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过量可致腹泻。
为更直观对比“胆字开头”中草药的特性,现将主要信息整理如下:
药名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常见病症 | 用法用量(内服) | 使用注意 |
---|---|---|---|---|---|---|
胆矾 | 硫酸盐类矿物胆矾晶体或人工制品 | 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 涌吐风痰,解毒杀虫,去腐蚀疮 | 风痰壅盛喉痹、癫痫;外治口疮、肿毒 | 3-0.6g,温汤化服 | 体虚、孕妇禁用,防中毒 |
胆南星 | 天南星与牛胆汁加工品 | 苦、微辛,凉;归肺、肝、脾经 | 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 痰热咳嗽、癫痫、中风痰壨 | 3-9g,入丸散 | 孕妇、阴虚燥咳者忌服 |
胆木 | 胆木的根、茎或叶 | 苦,寒;归肺、大肠、肝经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痈疮 | 根9-15g,煎服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胆草 | 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 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带下、湿疹 | 3-6g | 脾胃虚寒者慎用,防伤脾胃 |
相关问答(FAQs)
问:胆字开头的中草药是否都有毒?
答:并非所有“胆字开头”中草药都有毒,胆矾因含硫酸铜,明确有毒,需严格控制用量;胆南星虽经胆汁炮制降低毒性,但仍具一定毒性,需遵医嘱使用;而胆木、胆草(龙胆)等毒性较低,临床应用相对安全,但需辨证使用,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总体而言,“胆字开头”中草药多性寒凉,部分含毒性成分,使用前需咨询专业医师,确保安全有效。
问:胆南星为什么用胆汁炮制?其与天南星的功效有何区别?
答:胆南星以胆汁炮制,是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的典型应用:牛胆汁性寒味苦,能制约天南星的温燥毒性,使其毒性降低;胆汁的清热化痰之效与天南星化痰息风之功协同,使胆南星更侧重于“清热化痰、息风定惊”,适用于痰热惊痫、风痰咳嗽等热证;而生天南星则长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偏于寒痰湿盛、风痰阻络之证,两者虽同源,但因炮制工艺不同,性效差异显著,临床需对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