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砂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砂眼是指在中药材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类似砂粒状的小孔洞或凹陷,这些孔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多呈点状或蜂窝状,常见于根、根茎、果实类药材,砂眼的形成与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加工方式及储存条件密切相关,既是部分药材的固有特征,也可能是质量问题的表现,直接影响药材的外观、药效及安全性。

中药材砂眼

中药材砂眼的成因

砂眼的成因可分为自然形成与人为/加工因素两大类,不同药材的砂眼成因存在差异,需具体分析。

(一)自然形成因素

  1. 生长环境与土壤结构:部分药材生长于砂质土壤中,根系在吸收养分时,土壤中的砂石可能嵌入药材组织,形成嵌砂型砂眼,防风、黄芪等深根类药材,因根系发达,易在主根或侧根表面嵌入细小砂粒,干燥后砂粒脱落留下孔洞。
  2. 植物解剖结构:部分药材的导管、纤维束或分泌组织在生长过程中因生理活动形成自然孔隙,这类孔隙形态规则,呈放射状或网状,属于药材的固有特征,桔梗横切面呈“金井玉栏”,皮层与木部交界处的棕色环即为纤维束与导管形成的自然孔隙,易被误认为砂眼。
  3. 生物活动影响:土壤中的昆虫、线虫等生物在药材生长过程中蛀食根茎,形成虫蛀孔洞,初期呈小点状,后期因虫粪或霉菌填充形成不规则砂眼,白芷、当归等易受虫蛀,虫蛀孔周围常伴有褐色霉斑。

(二)人为及加工因素

  1. 采收与清洗不彻底:采收时未完全清除药材表面的泥沙,或清洗时用力过猛导致表皮破损,砂石嵌入裂缝,干燥后形成砂眼,甘草、党参等采收后需反复清洗,若清洗不足,表面易残留砂粒。
  2. 干燥方法不当:高温快速干燥(如暴晒)会导致药材表面收缩过快,内部水分蒸发不均,形成干裂型砂眼;或干燥过程中翻动频繁,使药材间相互摩擦,表皮脱落形成孔洞,北沙参、南沙参等忌高温暴晒,否则易产生大量砂眼。
  3. 储存条件不良:储存环境潮湿易导致药材发霉,霉菌菌丝侵入组织形成霉变孔洞;或储存时虫害滋生,虫蛀孔与霉菌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型砂眼,薏苡仁、枸杞子等富含淀粉或糖分的药材,储存不当易生虫发霉,形成砂眼。

砂眼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砂眼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需结合成因、位置及程度综合判断,可分为“固有特征”与“质量问题”两类。

(一)固有特征类砂眼(对质量影响较小)

部分药材的砂眼是其固有性状,是道地药材的标志之一,不影响药效。

  • 黄芪:根头部有“菊花心”(放射状纹理),中心偶见砂眼,为导管形成的自然孔隙,是优质黄芪的特征之一。
  • 防风:根头部有“蚯蚓头”,表面横向皮孔呈点状(砂眼),为防风的鉴别特征之一,砂眼细小且分布均匀。

此类砂眼形态规则、大小一致,无虫粪、霉斑等杂质,不影响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药典中仍作为合格品。

中药材砂眼

(二)质量问题类砂眼(对质量影响较大)

因加工、储存不当或虫蛀、霉变形成的砂眼,会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具体表现为:

  1. 影响药效:虫蛀或霉变导致的砂眼会破坏药材组织结构,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如挥发油、生物碱等);或因霉菌污染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危害用药安全。
  2. 引入杂质:嵌砂型砂眼可能残留泥沙、重金属等杂质,增加药材灰分含量,不符合药典限量标准(如黄芪总灰分不得超过5.0%)。
  3. 外观品相下降:砂眼过多会使药材表面粗糙、色泽暗淡,影响商品等级,导致价格降低,桔梗以“条粗、质坚、断面洁白”为优,若砂眼密集,则降为次品。

中药材砂眼的鉴别方法

鉴别砂眼需结合性状、显微及理化检验,区分“固有特征”与“质量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一)性状鉴别

通过观察砂眼的形态、分布及伴随特征初步判断:

  • 形态与大小:固有砂眼多呈细小点状(直径0.5-2mm),大小均匀;虫蛀砂眼多呈不规则孔洞(直径2-5mm),边缘不整齐;霉变砂眼表面常有灰绿色霉斑。
  • 分布位置:固有砂眼多分布于药材表面特定部位(如黄芪的菊花心中心);嵌砂型砂眼随机分布,无固定规律;虫蛀砂眼多见于根茎凹陷处或果实脐部。
  • 触感与气味:固有砂眼手感光滑,无异味;虫蛀砂眼易碎,常有虫粪腥味;霉变砂眼有霉味或酸败味。

(二)显微鉴别

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砂眼微观结构:

中药材砂眼

  • 固有砂眼:导管或纤维束的细胞腔,排列整齐,细胞壁完整。
  • 虫蛀砂眼:组织破损,可见虫粪、虫卵或霉菌菌丝,细胞结构破坏。
  • 嵌砂砂眼:孔洞中残留泥沙颗粒,高倍镜下可见石英、硅酸盐等晶体。

(三)理化鉴别

  • 灰分测定:药典规定药材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限量,嵌砂型砂眼会导致酸不溶性灰分超标(如黄芪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
  • 重金属检测:若砂眼由污染土壤引起,可能铅、镉等重金属超标,需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中药材砂眼的防治措施

(一)种植环节

  • 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无砂石的地块,种植前深耕30cm以上,清除土壤中石块、杂草。
  • 田间管理:定期中耕除草,避免土壤板结;对易受虫害的药材(如白芷),可种植驱虫植物(如万寿菊)或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

(二)采收与加工环节

  • 适时采收:在药材非休眠期采收,此时组织柔韧,不易破损;采收后及时去除泥沙,避免砂石嵌入。
  • 规范清洗:采用流动水冲洗,忌用力搓揉;对根茎类药材,可用竹刷轻轻刷去表面泥沙,避免表皮损伤。
  • 合理干燥:采用阴干、烘干(温度不超过60℃)或晒干相结合的方式,避免暴晒;干燥过程中摊铺均匀,减少翻动摩擦。

(三)储存环节

  • 控制环境:储存库保持通风、干燥(相对湿度低于60%)、低温(温度不超过20℃),避免潮湿导致霉变。
  • 防虫防霉:采用密封包装(如真空包装、铝箔袋),内置干燥剂(硅胶、生石灰);定期检查,发现虫害及时用磷化铝熏蒸,霉变药材隔离处理。

常见含砂眼中药材特征对照表

药材名称 砂眼特征 主要成因 质量影响
黄芪 根头部“菊花心”中心有细小点状砂眼 导管自然排列 固有特征,不影响药效
防风 根头部“蚯蚓头”,表面横向点状砂眼 生长环境砂石嵌入 固有特征,为鉴别依据
桔梗 断面“金井玉栏”,皮层与木部交界处砂眼 纤维束与导管形成 固有特征,砂眼密集则降级
甘草 表面偶见嵌砂型孔洞 采收清洗不彻底 杂质超标,影响药效
当归 根部虫蛀孔洞,周围有霉斑 储存虫蛀、霉变 有效成分流失,有毒物质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材砂眼一定影响药效吗?
A:不一定,砂眼分为固有特征与质量问题两类:固有砂眼(如黄芪的“菊花心”、防风的“蚯蚓头”)是药材的天然性状,形态规则、无杂质,不影响有效成分含量,药典中仍为合格品;而虫蛀、霉变或嵌砂导致的砂眼会破坏组织结构、引入杂质或毒素,导致药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需避免使用。

Q2:如何避免购买到砂眼过多的中药材?
A:可通过“看、闻、摸、查”四步选购:①看外观:选择表面光滑、砂眼细小且分布均匀的药材,避免孔洞密集、有霉斑或虫粪的;②闻气味:固有砂眼药材有自身气味(如黄芪豆腥味),虫蛀霉变药材常有异味(酸味、霉味);③摸质地:优质药材坚实不易碎,砂眼过多者易碎、粗糙;④查标准:购买时要求商家提供检验报告,重点关注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重金属是否符合药典规定。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中草药堪称解毒利尿效果最好的?
« 上一篇 09-06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膝关节病?
下一篇 » 09-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