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缸豆,又名石豇豆、岩泽兰、岩泽兰,是菊科植物石豇豆的全草,为中国传统民间草药,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的山地、岩石缝或阴湿山坡中,其名称多源于生长环境(常生于岩石缸状缝隙)及荚果形态(形似缸状豆荚),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收录于《草木便方》《分类草药性》等古籍,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之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等症,以下从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生长环境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识别要点,帮助对照图片准确辨识。
植物学形态特征(附图片识别要点)
石缸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40cm,全株被白色柔毛,根茎木质化,细长横走,表面棕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或斜升,单一或分枝,基部常带紫红色,具纵棱,基生叶莲座状,丛生;叶柄长2-5cm,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5cm,宽0.5-1.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羽状,两面疏生柔毛;茎生叶互生,叶片较小,叶柄短。
花期6-8月,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1.5-2.5cm;总苞钟状,苞片多层,外层卵形,内层披针形,边缘膜质,带紫晕;花管状,黄色,花冠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药,雌蕊1枚,子房下位,果期9-10月,瘦果纺锤形,长约5mm,黄褐色,具纵棱,冠毛白色,羽毛状。
图片识别关键点:① 叶片狭披针形,全缘,叶面疏生柔毛;② 头状花序黄色,总苞带紫晕;③ 瘦果纺锤形,冠毛白色;④ 全株多生于岩石缝,茎基部常带紫红色。
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石缸豆性平,味辛、微苦,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
功效主治
- 风湿痹痛:用于风寒湿痹导致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可单用或配伍威灵仙、独活等,煎汤内服或外洗。
- 跌打损伤:治跌仆闪挫、瘀血肿痛,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当归、红花等煎服。
- 咽喉肿痛:治风热感冒或肺热所致咽喉肿痛,可配伍板蓝根、金银花煎服,或捣汁含服。
- 疮疡肿毒:治皮肤疮疡、湿疹瘙痒,鲜品捣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3-5g/次,每日2次。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注意事项
-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 不宜过量服用,偶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可缓解。
-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生长环境与分布
石缸豆喜阴湿环境,耐贫瘠,多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岩石缝、林缘、草坡或灌木丛下,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省份,四川峨眉山、青城山等地资源较为丰富,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入药。
石缸豆快速识别表
项目 | 特征描述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白毛,茎直立或斜升,基部紫红色 |
叶片 | 基生叶莲座状,狭披针形,全缘,叶面疏毛;茎生叶互生,较小 |
花序 | 头状花序单生,黄色,总苞钟状,带紫晕,花管状 |
果实 | 瘦果纺锤形,黄褐色,冠毛白色羽毛状 |
生长环境 | 生于山地岩石缝、阴湿草坡,海拔800-2500米,分布于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 |
相关问答FAQs
Q1:石缸豆和普通豇豆有什么区别?
A:石缸豆与普通豇豆(豆科一年生草本)科属、形态及用途完全不同,石缸豆为菊科植物,全株被白毛,头状花序黄色,瘦果纺锤形,药用部位为全草,功效以祛风湿、活血为主;普通豇豆是食用豆类,茎蔓生,荚果绿色长条形,可食用,无药用价值,两者可通过叶片(石缸豆叶披针形,豇豆叶为三出复叶)、花序(石缸豆头状花序,豇豆总状花序)及生长环境(石缸豆生岩石缝,豇豆为栽培作物)轻松区分。
Q2:如何通过图片准确识别野生石缸豆?
A:识别野生石缸豆需重点关注四点:① 生长环境:多出现在岩石缝、阴湿山坡,非人工栽培地;② 叶片特征:叶片狭长呈披针形,全缘无锯齿,叶面有细密白毛;③ 花朵形态:头状花序单独生长,花瓣黄色,花心总苞带紫红色晕;④ 根部特征:挖出可见木质化细长根茎,表面棕褐色,密生须根,若图片中植物兼具以上特征,结合地域分布(西南、西北山区),可基本确认为石缸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