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中医治疗原则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闭经是妇科常见疾病,指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非生理性停经3个月以上者,中医学认为,闭经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冲任损伤密切相关,病机核心为“血海空虚”或“血行不畅”,治疗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总纲,结合病因病机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充盛、冲任通盛,以下从多维度阐述闭经的中医治疗原则。

闭经中医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为核心,分虚实寒热辨治

中医治疗闭经首重辨证,通过月经的期、量、色、质,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别病位在肝、脾、肾及气血、冲任的虚实状态,虚者多因肾虚、气血虚弱,导致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因肝郁气滞、痰湿阻滞、血瘀内停,致使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临床需将辨证与辨病结合,兼顾个体差异。

虚证以“补”为主:肾虚者,需分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论治,肾气虚宜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当归、山茱萸、甘草);肾阴虚宜滋肾益阴、养血调经,方用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肾阳虚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方用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鹿角胶、当归、附子、肉桂),气血虚弱者,宜补气养血、调经,方用人参养荣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肉桂、黄芪、五味子、远志、陈皮)。

实证以“通”为主: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痰湿阻滞者,宜燥湿化痰、活血通经,方用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陈皮、茯苓、胆南星、枳壳、甘草、生姜、神曲);血瘀者,分寒凝血瘀与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方用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芍药、牡丹皮、阿胶、麦冬、人参、甘草、半夏、生姜);气滞血瘀宜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寒热错杂者,需寒热并用,如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如脾肾阳虚兼痰湿阻滞,宜温肾健脾、化痰通经,方用苓桂术甘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减。

调理气血为根本,兼顾气机畅达

气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失调是闭经的核心病机之一,治疗中需注重“气行则血行”,补虚不忘理气,泻实兼顾养血。

对于气血虚弱者,单纯补血易致气滞,需在补血方中佐以理气之品,如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陈皮、香附,使补而不滞;对于气滞血瘀者,单纯活血易耗伤正气,需在活血方中配伍益气之品,如血府逐瘀汤加黄芪、党参,达到“气行血行,益气活血”之效,气机升降失调亦影响月经,如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进而血瘀,需以疏肝理气为先,使气机调畅,血脉通利。

补益脾肾为关键,培元固本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化生天癸,是月经来潮的根本,脾肾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天癸衰少,冲任失养,导致闭经。

闭经中医治疗原则

健脾以助气血生化: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常见于气血虚弱证,治疗需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方,配伍当归、白芍养血,使脾健血生,饮食调养上,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大枣等健脾之品。

补肾以充养天癸:肾虚则精血不足,天癸竭,常见于肾虚证,治疗需补肾填精,如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滋肾阴,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温肾阳,使肾精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临床需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如肾阴虚者在滋阴药中加入少量肉桂、附子以阳中求阴,肾阳虚者在温阳药中加入熟地、山茱萸以阴中求阳。

疏肝理气为要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冲任二脉相通,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冲脉不通,导致闭经,临床常见月经停闭、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疗需以疏肝解郁为主,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白芍、甘草、川芎、香附、枳壳)。

肝郁日久易化火,出现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等肝火症状,需佐以清肝泻火之品,如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肝郁克脾,导致脾虚痰湿,需配合健脾化痰,如逍遥散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标本兼顾。

活血化瘀为通经之法,慎用攻伐

血瘀是闭经的常见实证病机,多由寒凝、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瘀滞冲任,临床常见月经停闭、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有瘀斑、脉涩等症状,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经行血,方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白芍)等。

但活血化瘀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久用耗伤气血,尤其对于体虚患者,需配伍益气养血之品,如桃红四物汤加黄芪、党参,达到“祛瘀而不伤正”的效果,对于瘀血重症,如宫腔粘连导致的闭经,可配合外治法,如中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以增强活血通络之效。

兼顾他脏功能,整体调治

闭经虽病位在冲任、胞宫,但与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临床需整体调理,兼顾他脏,如“心主神明”,心火下济肾水,心肾不交可导致月经失调,需交通心肾,如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丹参、玄参、当归、天冬、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柏子仁、朱砂、桔梗);“肺主气”,气虚日久可影响肺气宣发,需补益肺气,如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闭经中医治疗原则

分期论治与个体化相结合

中医治疗闭经需结合月经周期分期,调整用药思路:

  • 经后期(卵泡期):以滋肾养血为主,促进卵泡发育,方用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加减。
  • 经间期(排卵期):以补肾活血、促排卵为主,方用促排卵汤(当归、赤芍、丹参、红花、香附、菟丝子、枸杞、覆盆子)加减。
  • 经前期(黄体期):以温肾助阳、疏肝理气为主,方用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减。
  • 行经期:以活血调经为主,促进经血排出,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同时需结合年龄、体质、病程等因素个体化用药,如青春期少女以肾虚为主,育龄期女性多与肝郁、血瘀相关,围绝经期女性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或血瘀。

情志调摄与生活调护辅助治疗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闭经的重要诱因,长期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月经,治疗中需配合情志疏导,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生活调护上,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以促进气血运行;饮食有节,气血虚弱者宜食红枣、桂圆、瘦肉等补益之品,痰湿阻滞者宜食薏米、赤小豆等健脾化痰之品,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不同证型闭经的中医治疗简表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肾气虚 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肾阴虚 月经初潮来迟,经量少色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
肾阳虚 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闭经,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多,面色㿠白,舌淡胖,脉沉迟 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右归丸
气血虚弱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逐渐闭经,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 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肝气郁结 月经停闭,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逍遥散
痰湿阻滞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 月经停闭,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舌紫黯有瘀斑,苔白,脉沉紧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温经汤
气滞血瘀 月经停闭,小腹胀痛拒按,胸胁胀满,舌紫黯有瘀点,脉沉涩 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血府逐瘀汤

相关问答FAQs

问:闭经中医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闭经中医治疗的效果因病因、病程、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功能性闭经(如肾虚、气血虚弱、肝气郁结)经过1-3个月经周期的规范治疗,可逐渐恢复月经;器质性病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粘连)导致的闭经,需结合病因综合治疗,疗程可能延长至3-6个月或更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月经、症状及舌脉变化调整方药,同时保持规律作息与情志舒畅,以提高疗效。

问:闭经期间饮食上有什么禁忌?
答:闭经期间饮食需根据证型调整,总体应避免生冷、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或加重气血瘀滞,具体而言:①肾虚者忌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核桃、黑豆、羊肉);②气血虚弱者忌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宜食健脾益气、养血之品(如红枣、桂圆、山药、瘦肉);③肝气郁结者忌辛辣、咖啡、浓茶,宜食疏肝理气之品(如陈皮、玫瑰花、芹菜);④痰湿阻滞者忌油腻、甜腻食物(如肥肉、蛋糕、糖果),宜食健脾化痰之品(如薏米、赤小豆、冬瓜);⑤血瘀者忌生冷,可适当食用活血化瘀食物(如山楂、黑木耳、红糖),但经期量多者慎用活血之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安徽亳州药材商店缘何成中医药文化活名片?
« 上一篇 09-07
收购牛膝药材电话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