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风中医治疗有效吗?具体方法及作用原理是怎样的?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抽风在中医学中属于“痫证”“惊风”范畴,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见于各年龄段,尤以儿童多见,中医认为其发生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与痰、火、瘀、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生活调护,整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抽风的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抽风的病因可分为先天与后天两大类,先天因素多与母体孕期调摄失当、胎禀不足有关,导致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后天因素则包括外感六淫(如风、热、暑邪)、内伤七情(如暴怒、惊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外伤(颅脑损伤致瘀血内阻)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风、痰、火、瘀等病理产物,上扰清窍、闭阻经络,引发抽风,具体病机可分为:

  • 热极生风:外感温热疫毒,或五志化火,热邪炽盛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致抽搐;
  •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引发筋惕肉瞤;
  • 血虚生风: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后血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痰浊生风: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蒙蔽清窍,或痰热互结,引动肝风;
  • 瘀血阻络: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抽搐。

辨证分型与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抽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性、病位不同,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清热熄风、平肝潜阳、养血熄风、化痰熄风、活血通络等治法,内服汤剂、中成药结合外治法,综合调理。

抽风的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及内治方案

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治疗方药: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急惊风(热极生风) 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突然抽搐,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口唇发绀,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 羚羊角(或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黄芩、黄连、石菖蒲、全蝎、僵蚕
慢惊风(脾虚生风) 反复抽搐,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嗜睡露睛,手足抽动无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健脾益气、缓肝理脾 缓肝理脾汤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钩藤、天麻、白芍、炙僵蚕
肝阳化风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突然四肢抽搐,甚则昏厥,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平肝潜阳、滋阴熄风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血虚生风 抽搐时发时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弱 养血熄风、健脾柔肝 八珍汤加味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钩藤、天麻、阿胶(烊化)
痰浊闭窍(痫证) 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中痰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舌苔白腻,脉滑 化痰开窍、熄风定痫 定痫丸 天麻、川贝母、胆南星、半夏、陈皮、茯苓、茯神、丹参、麦冬、石菖蒲、远志、僵蚕、全蝎

(二)特色外治法

  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平肝熄风,常用穴位:百会(平肝潜阳)、风池(疏风解痉)、合谷、太冲(“开四关”熄风定搐)、内关(宁心安神)、阳陵泉(舒筋活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 推拿按摩:适用于儿童抽风,手法轻柔,常用操作:拿捏风池3-5分钟,按揉脾俞、肾俞各2分钟,摩腹5分钟,捏脊3-5遍,可健脾益气、调和肝脾。
  3. 穴位贴敷:将吴茱萸、肉桂等研末,用醋调敷于涌泉穴(引火归元),或黄芩、黄连贴于神阙穴(清热泻火),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4. 耳穴压豆:取肝、肾、脾、心、神门、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调节脏腑功能。

治疗注意事项

  1. 中西医结合,急症优先:抽风发作时,若为癫痫持续状态、高热惊厥等急重症,需立即就医,西医急救(如安定止痉、退热)与中医治疗(如清热熄风)结合,避免延误病情。
  2. 坚持长期调理:痫证、慢惊风等慢性抽风需长期服药,一般以3-6个月为1疗程,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复发,治疗期间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药。
  3. 生活调护至关重要: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生冷食物,避免过饱或过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惊恐、暴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儿童患者应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避免强光刺激。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阶段调整方案,如儿童用药需注意剂量,老人宜慎用攻伐之品,孕妇禁用麝香、全蝎等活血通络、峻下逐水药物。

相关问答FAQs

Q1:抽风发作时,中医有哪些紧急处理方法?
A:抽风发作时,首先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用压舌板或缠有纱布的筷子包裹纱布置于上下齿间,防止咬伤舌头;避免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同时可紧急按压穴位:用拇指重按人中、合谷(虎口)、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各1-2分钟,有助缓解抽搐,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伴有高热、呼吸困难,需立即送医,配合西医急救措施。

抽风的中医治疗

Q2:中医治疗抽风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见效时间与病情类型、病程长短、体质及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抽风(如高热惊厥)在清热熄风药物干预后,数小时内可缓解;慢性痫证需长期服药,通常1-2个月后发作频率减少,3-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逐渐减停西药;慢惊风(脾虚生风)因病程较长,需健脾益气、调和肝脾,见效较慢,一般需坚持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同时配合生活调护,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牙龈脓肿有哪些独特方法与效果?
« 上一篇 09-08
沉香药材怎么用?常见用法与使用技巧有哪些?
下一篇 » 09-0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