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叶,是我国传统药用部位之一,传统以杜仲皮入药,而现代研究发现杜仲叶与杜仲皮含有相似的活性成分,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等多种功效,2020年版《中国药典》已将杜仲叶收载为单味药材,杜仲叶的药材图片特征是鉴别其真伪、评价质量的重要依据,以下从来源、性状、图片特征鉴别要点、炮制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表格归纳其典型性状特征。
来源与产地
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叶,多于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而成,杜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折断时有银白色弹性胶丝;叶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长6-15厘米,宽3.7-7.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缘有锯齿,表面暗绿色,光滑无毛,下面脉上有毛,侧脉6-8对;花雌雄异株,无花被,雄花雄蕊约10枚,雌花子房1室,胚珠2枚,杜仲主产于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其中四川广元、贵州遵义、陕西汉中为道地产区,所产杜仲叶叶片肥厚、色泽均匀,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药材性状与图片特征
杜仲叶药材的性状特征是图片识别的核心,完整叶片呈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6-15厘米,宽3.7-7.5厘米,叶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缘具明显锯齿,锯齿较密,呈浅波状,叶缘颜色略深于叶脉部分,叶表面(上面)呈黄绿色、棕褐色或深绿色,光滑无毛,有光泽,可见网状叶脉,主脉于叶背面突出,侧脉6-8对,在叶背面明显可见,且脉上常被短柔毛;叶背面颜色较浅,呈灰绿色或浅黄褐色,沿叶脉有细小毛茸,叶柄长1-2厘米,扁平,有浅纵沟,质脆,易折断。
杜仲叶的图片特征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 叶片形状与边缘:完整叶片呈椭圆形或卵形,叶缘有规律性的浅锯齿,无全缘或深裂,这是与伪品(如夹竹桃叶、红杜仲叶等)区别的关键,夹竹桃叶叶缘全缘,红杜仲叶叶缘锯齿呈芒刺状。
- 叶面颜色与毛茸:叶面光滑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可见细短毛茸,伪品如蔓荆子叶叶面常被灰白色绒毛,杜仲叶无此特征。
- 叶脉特征:主脉于叶背面突出,侧脉6-8对,网脉在叶面清晰可见,形成细密的网状结构,叶脉颜色常深于叶肉部分,图片中可见明显的“网状脉纹”。
- 断面与气味:叶片折断时,断面可见细密的维管束点,无胶丝(与杜仲皮区别),气微,味稍苦、涩,回味有微甘,图片中若见断面有白色胶丝,则为杜仲皮而非叶。
为更直观展示杜仲叶的性状特征,以下通过表格归纳其典型鉴别要点:
鉴别项目 | 特征描述 |
---|---|
完整叶片形状 | 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长6-15cm,宽3.7-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 |
叶缘 | 具浅锯齿,锯齿密,呈波状,无芒刺或全缘 |
叶面颜色与毛茸 | 上面黄绿色、棕褐色或深绿色,光滑无毛,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浅黄褐色,脉上被短柔毛 |
叶脉 | 主脉背面突出,侧脉6-8对,网脉在叶面清晰可见,形成细密网纹 |
叶柄 | 长1-2cm,扁平,有浅纵沟,质脆 |
气味与味道 | 气微,味稍苦、涩,回味微甘 |
炮制方法与饮片特征
杜仲叶药材需经炮制后入药,常见炮制方法有生杜仲叶和炒杜仲叶,生杜仲叶为干燥叶,直接去杂、切碎;炒杜仲叶取净杜仲叶,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有焦香气,取出放凉,炒制后,叶片颜色加深,呈深褐色或焦褐色,部分边缘略卷曲,气味由微苦涩转为焦香,功效上更侧重补肝肾、强筋骨。
饮片图片中,生杜仲叶多呈破碎的丝片状,完整叶片较少,颜色黄绿至棕褐;炒杜仲叶则呈焦褐色,可见焦斑,叶片卷缩,偶见焦糊点,气香,炮制后的饮片需符合《中国药典》标准,无杂质、无霉变,水分不得超过12%。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杜仲叶性甘、微辛,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高血压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杜仲叶中的绿原酸、桃叶珊瑚苷、杜仲胶、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成分,具有明确的降血压、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降血脂等作用,其降压效果温和持久,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现代研究与质量评价
现代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杜仲叶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指标性成分为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和总黄酮,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杜仲叶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₁₆H₁₈O₉)不得少于0.10%,含桃叶珊瑚苷(C₁₅H₂₂O₉)不得少于0.040%,总黄酮以芦丁(C₂₇H₃₀O₁₆)计不得少于0.15%,药材图片中,若叶片颜色过深(如深褐色或黑色)可能因储存不当导致成分降解,颜色过浅(如浅黄绿色)则可能为采收过早或干燥不足,均影响质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杜仲叶与夹竹桃叶?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解答:杜仲叶与夹竹桃叶在外形上均为椭圆形,叶缘均有锯齿,但区别显著:①叶缘:杜仲叶叶缘为浅锯齿,锯齿较钝;夹竹桃叶叶缘全缘,无锯齿。②叶面毛茸:杜仲叶叶面光滑无毛,叶背脉上被短柔毛;夹竹桃叶叶面及叶背均光滑无毛,或仅叶背脉上有稀疏毛。③气味:杜仲叶味微苦、涩;夹竹桃叶味微苦,但折断后有白色乳汁,有毒,本质区别:夹竹桃为夹竹桃科植物,全株含强心苷(如欧夹竹桃苷),有毒,误服可导致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严重反应,而杜仲叶为安全药用部位,无毒,鉴别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混淆。
问题2:杜仲叶药材图片中,若叶片边缘呈芒刺状,是否为正品?可能是什么情况?
解答:正品杜仲叶叶缘锯齿呈浅波状,无芒刺,若图片中叶片边缘具明显芒刺,可能为伪品“红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红杜仲Parabarium chunianium的叶)或“金丝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金丝杜仲Parabium yunnanense的叶),红杜仲叶叶缘锯齿呈芒刺状,叶片较薄,颜色浅绿;金丝杜仲叶叶缘也有芒刺,且叶背脉上毛茸较密,也可能是杜仲叶在干燥过程中因处理不当导致的边缘卷曲变形,但正品干燥后叶缘仍为浅锯齿,无芒刺,遇到此类图片需结合产地、气味等综合判断,必要时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成分,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