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在中医学中属“脱肛”“直肠脱垂”范畴,是指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多见,中医药治疗脱肛注重整体调理,从辨证论治入手,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生活调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用中药材、经典方剂、外治法及护理预防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医药治疗脱肛的理论与实践。
脱肛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脱肛的发生与“虚”“陷”“脱”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脏气虚衰、固摄无力,导致直肠失于提托而脱出,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 气虚下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若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久泻、劳倦过度,致中气不足,升举无力,直肠失去气血濡养和固摄,而下垂脱出,此型最为常见,尤其见于儿童久泻、老人产后及体弱者。
- 脾肾阳虚: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脾阳赖肾阳温煦,若年老体弱、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致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固摄失职,直肠滑脱不收,常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 湿热下注: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或湿热内蕴,下迫大肠,致直肠气血瘀滞、筋脉弛纵,湿热与瘀血互结,迫使肛肠外脱,多见于脱肛伴肛周红肿、疼痛者。
- 气血瘀滞:脱肛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或复位手法不当,致局部经络瘀阻,肛周筋脉失养,加重脱出,可见脱出物色暗、伴刺痛。
脱肛的辨证论治与常用中药材
中医药治疗脱肛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药物,以“升提固脱”为核心,兼顾健脾、温肾、清热、化瘀等。
(一)常见证型与治法
-
气虚下陷证
- 症状:直肠脱出于肛外,劳则加重,休息后可回纳;伴气短乏力、面色㿠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 常用中药材: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大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重用(15-30g)为君药。
- 党参/人参:性平/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经,补气健脾,助黄芪增强益气之力,党参常用10-15g,虚甚者用人参(3-6g)。
-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升阳举陷,协黄芪升提下陷之清阳,用量3-6g,防升散太过。
-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肝升阳,与升麻共为“升阳药”,引药上行,用量3-10g。
-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助党参、黄芪补气,兼防升药伤阴,常用10g。
-
脾肾阳虚证
- 症状:直肠脱出难收,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五更泄泻、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治法:温补脾肾,升阳固脱。
- 代表方剂: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 常用中药材:
-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温补肾阳,散寒止痛,常用3-6g,宜后下。
- 附子: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需先煎1-2小时以减毒,常用6-10g。
- 诃子:性温,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涩肠固脱,为治久泻脱肛要药,常用6-10g。
- 肉豆蔻: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常与诃子配伍,增强固涩之力,常用3-6g。
-
湿热下注证
- 症状:直肠脱出肛外,黏膜红肿、糜烂、渗液,伴肛门灼热、坠痛,大便黏滞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升提收敛。
- 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 常用中药材:
- 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解肌退热、升阳止泻,既能清热生津,又能升举清阳,常用10-15g。
- 黄芩: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善清中下焦湿热,常用6-10g。
-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与黄芩共清湿热,用量3-6g,苦寒易伤脾胃,中病即止。
- 秦皮:性寒,味苦、涩,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泻,兼能凉血,常用10-15g。
-
气血瘀滞证
- 症状:直肠脱出色暗红,伴肛周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有瘀斑,脉涩。
- 治法:活血化瘀,升提固脱。
-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 常用中药材:
- 桃仁:性平,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常用6-10g,打碎入药。
-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与桃仁配伍增强活血之力,用量3-6g。
-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为“血中之气药”,常用10-15g。
-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协当归增强活血之效,常用6-10g。
外治法与护理预防
除内服药物外,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脱肛的重要补充,可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复位、缓解症状。
(一)外治法
-
熏洗法
- 药物组成:苦参30g、五倍子20g、芒硝15g、石榴皮15g、枯矾10g。
- 操作方法:上药加水2000ml,煎煮20分钟,先熏蒸肛门,待药液温度降至40℃左右时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
- 功效:清热燥湿、收敛固脱,适用于湿热下注证及各型脱肛的辅助治疗。
-
敷药法
- 药物组成:枯矾、冰片、珍珠粉按3:1:1比例研末,或用五倍子散(五倍子、煅龙骨、煅牡蛎各等份研末)。
- 操作方法:脱出物复位后,取适量药末均匀敷于肛周,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
- 功效:收敛生肌、固涩止脱,适用于各型脱肛脱出后黏膜水肿、渗出者。
-
针灸疗法
- 主穴:百会(灸法)、长强、足三里、承山。
- 配穴:气虚加脾俞、胃俞;肾虚加肾俞、命门;湿热加阴陵泉、曲池。
- 操作方法:百会艾灸15-20分钟(温和灸),其余穴位针刺,平补平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功效:升阳举陷、健脾补肾,适用于各型脱肛,尤其气虚、肾虚型。
(二)护理与预防
- 饮食调理:宜食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之品,如山药、莲子、薏米、小米、鸡肉、牛肉、桂圆等;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冷寒凉(冰淇淋、苦瓜)及油腻肥甘之品,以免加重湿热或损伤脾胃,便秘者增加膳食纤维(芹菜、香蕉),多饮水;腹泻者少食生冷,可饮小米粥、山药粥。
- 生活调摄:避免久坐久蹲(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5分钟),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坚持提肛运动(吸气时肛门上提,呼气时放松,每日2-3次,每次20-30下),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儿童应纠正哭闹、便秘习惯,老人避免过度劳累。
- 情志调畅:气虚者需避免思虑过度耗气,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
脱肛常见证型与中医药治疗对照表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举例) |
---|---|---|---|---|
气虚下陷证 | 劳则脱出,休息可回纳,气短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弱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补中益气汤 | 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 |
脾肾阳虚证 | 脱出难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更泄泻,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温补脾肾,升阳固脱 | 真人养脏汤合肾气丸 | 肉桂、附子、诃子、肉豆蔻、山茱萸 |
湿热下注证 | 脱出红肿糜烂,肛门灼热坠痛,大便黏滞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升提收敛 | 葛根芩连汤 | 葛根、黄芩、黄连、秦皮、车前子 |
气血瘀滞证 | 脱出色暗,肛周刺痛,舌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升提固脱 | 桃红四物汤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 |
常用治疗脱肛中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常用用量 | 注意事项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 15-30g | 实证、热证及表实邪盛者慎用 |
升麻 |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经 | 发表透疹,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 3-6g | 麻疹已透、阴虚阳浮者慎用 |
诃子 | 酸、涩,温;归肺、大肠经 |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 6-10g | 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者忌用 |
葛根 | 甘、辛,凉;归脾、胃经 | 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生津透疹 | 10-15g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枯矾 | 酸、涩,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收敛止血 | 适量(外用) | 内服易致呕吐、腹泻,仅作外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药材治疗脱肛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解答:疗程因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治疗依从性而异,轻症(Ⅰ度脱肛,黏膜脱出可自行回纳)单纯中药治疗(内服+外治)通常1-2周可见症状改善(脱出频率减少、回纳容易);中重症(Ⅱ-Ⅲ度脱肛,需手法复位或无法回纳)需综合治疗(内服方剂+针灸+外治),疗程约1-3个月,需坚持用药并配合提肛运动,若治疗2周无改善,或脱出物嵌顿(无法回纳、颜色发紫发黑)、伴剧烈疼痛、出血,需立即就医,避免肠坏死风险。
问题2:脱肛患者使用中药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①辨证用药:气虚者忌用苦寒泻下药(如大黄、黄连过量),湿热者忌用温补药(如附子、肉桂过量),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避免“虚虚实实”;②避免峻下药:番泻叶、芦荟等峻下通便药可能加重气虚,便秘者宜用火麻仁、郁李仁等润下药,缓泻通便;③外治法操作:熏洗药液温度控制在40℃左右,避免烫伤;敷药前需将脱出直肠复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④饮食配合: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以免影响药效;⑤及时就医:若脱肛合并肛周脓肿、直肠息肉或肿瘤等,需先治疗原发病,单纯中药治疗无效时需结合西医手术(如直肠悬吊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