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类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生长于地下,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和精华,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在补益、清热、活血、止痛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识别树根药材需结合其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纹理、断面质地等)、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本文将分类介绍常见树根药材的图片识别要点、功效及临床应用,并附快速识别特征汇总,帮助读者准确辨识。
补气类树根药材
补气类树根药材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等症状,代表有人参、黄芪、甘草等。
人参
-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的干燥根及根茎。
- 形态特征: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顶端有根茎(芦头),芦头上密布碗状芦碗(茎痕),下部有支根(腿)2-3条,全形似“人形”,表面浅黄棕色或灰黄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密横纹,顶端有横环纹,质硬,断面平坦,显“菊花心”(皮部有放射状裂隙,木部淡黄色,形成层棕黄色),味甘微苦,气香特异。
-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 图片识别要点:芦头、芦碗明显,支根(腿)分叉,断面菊花心,香气浓郁。
黄芪
-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根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地骨皮”样),老根有栓剥落后的残痕,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强,显“金井玉栏”(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浅棕色),中心有枯朽或空洞,味微甜,有“豆腥气”。
-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横向皮孔明显,断面纤维性强,金井玉栏特征,味甜有豆腥气。
甘草
-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 形态特征:根呈长圆柱形,末端稍细,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显著的纵皱纹、沟纹及皮孔,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足,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俗称“菊花心”,根茎(甘草头)上有芽痕,断面中央有髓,味甜特殊,嚼之有黏性。
-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纵皱纹深,断面菊花心明显,味极甜有黏性。
活血化瘀类树根药材
活血化瘀类树根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胸痹、心痛、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等,代表有丹参、当归、川芎等。
丹参
- 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 形态特征:根茎短粗,顶端有茎基及轮状叶柄残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外皮粗糙,有时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棕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 功效:活血祛瘀,通脉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棕红色,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导管束放射状,味微苦涩。
当归
- 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根略呈圆柱形,根头(归头)膨大,顶端有多个环状横纹(“金顶”),主根(归身)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支根(归尾)上细下粗,多扭曲,有支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形成层环黄棕色,皮部有棕色油点(“油润”),有浓郁香气,味甘、辛、微苦。
-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图片识别要点:根头膨大(金顶),断面油点多,香气浓郁,味甘辛。
清热解毒类树根药材
清热解毒类树根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热病高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湿热泻痢等,代表有板蓝根、苦参、黄柏(根皮)等。
板蓝根
-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根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的叶柄残基,质略软,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俗称“金井玉栏”,导管小孔(“筋脉点”)明显,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灰黄色,断面金井玉栏(皮部白、木部黄),味微甜后苦。
苦参
- 来源: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根长圆柱形,下部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根痕,质地坚硬,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具“车轮纹”(由纤维形成的同心层纹),气微,味极苦。
-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纵皱纹深,断面纤维性强,具车轮纹,味极苦。
其他常用树根药材
葛根
- 来源:豆科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灰褐色,有纵皱纹,切面粗糙,纹理不明显(“纤维性”),由纤维形成的同心环层(“筋脉”)清晰,质硬而重,气微,味微甜。
- 功效: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 图片识别要点:切面纤维性强,筋脉明显,味微甜。
地榆
- 来源:蔷薇科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干燥根。
-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紫红色至暗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裂纹,质硬,断面黄白色或紫红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味微苦涩。
-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 图片识别要点:表面紫红色,断面木部放射状,味苦涩。
常见树根药材快速识别特征表
药材名 | 植物来源 | 根形态特征 | 性味 | 功效 | 图片识别关键词 |
---|---|---|---|---|---|
人参 | 五加科 | 纺锤形,芦头芦碗明显,支根分叉 | 甘微苦 | 大补元气 | 菊花心、人形、香气浓 |
黄芪 | 豆科 | 圆柱形,横向皮孔,断面纤维性强 | 甘 | 补气升阳 | 金井玉栏、豆腥气、味甜 |
甘草 | 豆科 | 圆柱形,纵皱纹深,断面菊花心 | 甘 |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 味极甜、黏性、菊花心 |
丹参 | 唇形科 | 棕红色,断面皮部红、木部黄,放射状 | 微苦涩 | 活血祛瘀,通脉止痛 | 放射状导管、味苦涩 |
当归 | 伞形科 | 根头膨大(金顶),断面油点多 | 甘辛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香气浓、油润、味甘辛 |
板蓝根 | 十字花科 | 灰黄色,断面金井玉栏 | 苦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金井玉栏、味微甜后苦 |
苦参 | 豆科 | 灰棕色,断面具车轮纹 | 苦 | 清热燥湿,杀虫 | 车轮纹、味极苦 |
葛根 | 豆科 | 切面纤维性强,筋脉明显 | 甘辛 |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 | 纤维性、筋脉、味微甜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黄芪和甘草的根?
A:黄芪与甘草均为豆科植物根类药材,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① 表面:黄芪表面灰黄色,横向皮孔明显;甘草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纵皱纹深且具横长皮孔。② 断面:黄芪断面纤维性强,显“金井玉栏”(皮部黄白、木部淡黄);甘草断面粉性足,菊花心明显,中心常有髓。③ 气味:黄芪味微甜,具豆腥气;甘草味极甜,嚼之有黏性,无豆腥气。
Q2:树根药材断面“菊花心”是什么意思?如何识别?
A:“菊花心”是部分树根药材断面的典型特征,指药材横切面上,形成层环呈圆形或类圆形,由木部射线(薄壁组织)向中心延伸,形成放射状裂隙或纹理,形似菊花瓣,故名,常见于甘草、黄芪、人参等药材,识别时需观察断面:① 甘草:形成层环棕黄色,射线放射状,裂隙明显,中心有枯朽或空洞;② 黄芪:形成层环浅棕色,皮部与木部交接处呈“金井玉栏”,射线略呈放射状;③ 人参: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放射状裂隙,木部淡黄色,纹理细腻。
涵盖了常见树根药材的形态特征、功效及识别要点,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原植物、产地加工等因素综合判断,建议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