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多与“风、湿、热、毒、血瘀、血虚”等病因相关,因此中药治疗皮肤问题常围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润燥保湿、收敛生肌等原则展开,皮肤科药材种类繁多,既有内服调理体质的,也有外用直接作用于患处的,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药材及其临床应用。
清热解毒类是皮肤科最常用的类别,适用于痤疮、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等红肿热痛明显的病症,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治疗疮痈肿毒、风热感冒引起的皮肤瘙痒;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与金银花配伍(如银翘散)可增强疗效;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通淋,对湿热型湿疹、乳腺炎伴皮肤红肿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这类药材多含绿原酸、连翘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活血化瘀类药材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皮肤问题,如黄褐斑、瘢痕、硬皮病等,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可改善微循环,抑制皮脂分泌,常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外用可促进瘀斑消散,内服需注意孕妇忌用;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润燥滑肠,血虚兼瘀的皮肤干燥、脱屑常用之,与丹参、鸡血藤配伍可增强养血活血功效,此类药材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帮助修复受损组织。
祛风止痒类主要用于风邪所致的瘙痒性皮肤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荆芥辛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痒,对风疹瘙痒、疮疡初起有良效;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胜湿、止痛止痉,与荆芥、蝉蜕配伍(如消风散)是治疗风疹块的经典方;地肤子苦寒,归肾、膀胱经,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阴囊湿疹、女阴瘙痒,现代研究认为,这类药材通过抑制组胺释放、调节神经递质发挥止痒作用。
润燥保湿类适用于血虚风燥或津液不足导致的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如老年性瘙痒症、鱼鳞病,当归、麦冬甘润滋阴,前者养血润燥,后者养阴生津,常与生地、白芍同用;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既能祛风止痛,又能燥湿止带,其挥发油成分有滋润皮肤、改善粗糙的作用,常用于美白祛斑类外用制剂,此类药材通过补充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缓解干燥不适。
收敛生肌类多用于外治,促进溃疡、糜烂、烫伤创面的愈合,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研粉外用可加速创面愈合;炉甘石甘平,归肝、胃经,解毒明目、收湿止痒,是治疗湿疹、皮炎的常用药材,常与氧化锌配伍制成炉甘石洗剂;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对皮肤湿疮、溃疡久不收口有佳效。
以下为常用皮肤科药材简表:
类别 |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常用搭配 |
---|---|---|---|---|
清热解毒类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连翘、蒲公英 |
活血化瘀类 | 丹参 | 苦微寒,心肝经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 红花、当归 |
祛风止痒类 | 荆芥 | 辛温,肺肝经 |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 | 防风、蝉蜕 |
润燥保湿类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润燥滑肠 | 麦冬、生地 |
收敛生肌类 | 白及 | 苦甘涩微寒,肺肝胃经 |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炉甘石、五倍子 |
相关问答FAQs
Q1:皮肤科药材可以长期自行服用吗?
A1: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皮肤病因个体差异大,需辨证论治,如热证误用温热药可能加重病情;部分药材长期服用有副作用,如丹参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当归可能引起腹泻,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外用制剂也需注意皮肤敏感反应,出现红肿、瘙痒加重时应立即停用。
Q2:敏感肌如何选择皮肤科药材?
A2:敏感肌皮肤屏障脆弱,选择药材需温和、刺激性小,优先选用滋阴润燥、疏风清热类,内服可选用麦冬、玉竹、百合等滋阴生津的药材,避免苦寒或辛热之品(如黄连、附子);外用推荐白及、炉甘石、甘草等,避免含酒精、强效激素或刺激性挥发油(如薄荷、艾油)的制剂,使用前可在耳后皮肤做小范围测试,确认无不适后再大面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