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的原则有哪些核心要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疼痛是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反应,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中医治疗疼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原则,旨在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恢复阴阳平衡,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治疗目标。

痛的中医治疗原则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核心

中医治疗疼痛首重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明确疼痛的病因、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疼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疼痛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阻滞经络,如风寒头痛、湿热关节痛;内伤疼痛则多由情志失调(如气滞)、饮食劳倦(如脾虚湿困)、跌仆损伤(如血瘀)或正气亏虚(如气血不足)所致,同样是头痛,外感风热者多表现为胀痛、发热、口渴,治以疏风清热;而肝阳上亢者则为跳痛、眩晕、面红,治以平肝潜阳,只有准确辨识病因,才能“审因论治”,避免盲目止痛。

通则不痛,疏通气血经络为要

“不通则痛”是疼痛最核心的病机,指各种病理因素(如寒凝、气滞、血瘀、痰湿)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通法”是治疗疼痛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1. 行气通络:气滞疼痛多表现为胀痛、窜痛,痛无定处,如胁肋胀痛、脘腹痞痛,治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代表药物如柴胡、香附、川芎。
  2. 活血化瘀:血瘀疼痛多表现为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或有外伤史,如痛经、跌打损伤疼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代表药物如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3. 散寒通络:寒凝疼痛多表现为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如寒痹关节痛、胃寒疼痛,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常用当归四逆汤、乌头汤,代表药物如附子、肉桂、细辛、干姜。
  4. 清热通络:热壅疼痛多表现为灼痛、红肿热痛,得冷则舒,如热痹、肠痈腹痛,治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常用白虎汤、仙方活命饮,代表药物如石膏、黄芩、金银花、连翘。
  5. 祛湿通络:湿阻疼痛多表现为重着疼痛、酸楚困倦,如着痹、湿困脾胃腹痛,治以健脾祛湿、通络止痛,常用独活寄生汤、平胃散,代表药物如苍术、薏苡仁、独活、威灵仙。

不荣则痛,补养正气为根本

“不荣则痛”指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导致疼痛多表现为隐痛、空痛、喜按,劳累后加重,如气血两虚头痛、肝肾亏虚腰痛,此时治疗需以“补法”为主,通过补益气血、调养阴阳,使脏腑经络得养,疼痛自消,具体包括:

痛的中医治疗原则

  1. 益气养血:气血亏虚疼痛常见于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治以益气养血、荣络止痛,常用八珍汤、归脾汤,代表药物如人参、白术、当归、熟地。
  2. 滋阴养血:阴虚疼痛多表现为虚烦不眠、五心烦热、盗汗,如阴虚牙痛、腰膝酸软疼痛,治以滋阴降火、养血止痛,常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代表药物如生地、知母、黄柏、龟甲。
  3. 温补阳气:阳虚疼痛多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冷痛喜暖,如阳虚腰痛、虚寒腹痛,治以温阳散寒、补火助阳,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代表药物如肉桂、附子、杜仲、淫羊藿。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治疗疼痛需结合季节、地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

  • 因时制宜:春季多风,疼痛易兼风邪,宜疏风通络;夏季暑热,疼痛多兼湿热,宜清热祛湿;秋季干燥,疼痛易兼津伤,宜养阴润燥;冬季寒盛,疼痛多兼寒凝,宜温经散寒。
  • 因地制宜:南方气候潮湿,疼痛多夹湿,宜健脾祛湿;北方气候寒冷,疼痛多夹寒,宜温经散寒;高原干燥,疼痛易伤津,宜养阴生津。
  • 因人制宜:体质强壮者,疼痛多实证,治以攻邪;体质虚弱者,疼痛多虚实夹杂,治以攻补兼施;老年人多气血亏虚,疼痛宜补养;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宜轻灵平和。

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疼痛治疗需分标本缓急:急性疼痛(如外伤疼痛、剧痛)多为标实,应“急则治标”,以通络止痛为主,迅速缓解症状;慢性疼痛(如虚劳腰痛、久痛入络)多为本虚标实,应“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在通络止痛的同时补养正气,急性胃脘痛(寒邪客胃)先以高良姜、香附温中散寒止痛治标,缓解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治本;慢性腰痛(肾虚夹瘀)则以杜仲、续断补肾,配伍牛膝、桃仁活血化瘀标本同治。

多法联用,综合调理增效

中医治疗疼痛常采用针、灸、药、推拿、外治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痛的中医治疗原则

  • 针药结合:针刺可疏通局部经络,如针刺足三里、中脘缓解胃痛;配合中药内服,内外同治。
  • 内外同治:内服汤剂调理整体,外用膏药(如麝香止痛膏)、热敷、熏蒸等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局部通络止痛。
  • 情志调摄:因情志不畅导致的疼痛(如肝郁胁痛),需配合心理疏导,疏肝解郁,避免情绪加重疼痛。

中医疼痛治疗主要原则及临床应用

治疗原则 核心病机 常用治法 代表方剂 适用疼痛类型
通则不痛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 行气、活血、散寒、清热、祛湿 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当归四逆汤 气滞胀痛、血瘀刺痛、寒凝冷痛、热灼痛、湿重痛
不荣则痛 气血阴阳亏虚、经络失养 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八珍汤、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气血虚隐痛、阴虚虚痛、阳虚冷痛
三因制宜 适应自然与个体差异 因时、因地、因人调整方药 季节加减方、地域化方剂 不同季节、地域、体质疼痛
标本缓急 分主次、先后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急用止痛方(如止痛散)、缓用调理方 急性剧痛、慢性久痛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疼痛为什么强调“通”?“通”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A: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疼痛的核心病机,无论是外邪(风寒湿热)还是内伤(气滞血瘀),最终都会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通”是治疗疼痛的关键。“通”并非单一方法,而是包括行气(疏通气机,如柴胡、香附)、活血(改善血瘀,如当归、红花)、散寒(温通寒凝,如附子、干姜)、清热(清解热壅,如石膏、黄芩)、祛湿(化湿通络,如苍术、薏苡仁)等多种治法,通过消除病理阻滞,恢复气血正常运行,达到“通则不痛”。

Q2:慢性疼痛和急性疼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A:急性疼痛多因外邪侵袭或突发损伤,病机以“不通”为主,属实证,治疗以“急则治标”为主,强调迅速通络止痛,常用行气、活血、散寒、清热等峻猛之法,如外伤疼痛用活血化瘀的桃红四物汤,寒邪腹痛用温中散寒的高良姜汤,慢性疼痛多因久病体虚或邪气久羁,病机以“不荣”为主,或虚实夹杂,治疗以“缓则治本”为主,强调补养气血阴阳,或标本兼治,如肾虚腰痛用补肾强腰的杜仲丸,气虚血瘀疼痛用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疗程较长,注重整体调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种药材辛辣
« 上一篇 09-08
山枝是何种中草药?有何功效与使用方法?
下一篇 » 09-0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