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又名栀子、山栀子、黄栀子、红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以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之效广泛应用于临床。
从植物基源看,栀子为常绿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幼枝被短柔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有透明腺点;叶柄短,托叶膜质,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筒卵形,裂片5-6,线形;花冠高脚碟状,筒长约3厘米,裂片5-6,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盛开时外展;雄蕊6-8,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下位,1室,胚珠多数,果倒卵形、卵形或长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2厘米,黄色或橙红色,具翅状纵棱5-8条,顶部有宿存萼片,果皮薄,革质,花期5-7月,果期8-11月,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四川、贵州、江苏、广东等地亦有栽培,以江西、浙江产者质佳,称“枝子”或“建栀子”,秋季果实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柄及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即为生栀子;若取净栀子,用武火炒至焦黄色或黑褐色,取出放凉,则为焦栀子或山栀炭,不同炮制品功效有所侧重。
栀子药材性状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有残存萼片,另端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黄者为佳。
其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为主,此外尚有除烦、止血之效,中医理论认为,苦能泄、能燥,寒能清热,栀子苦寒沉降,入三焦经,能清泻三焦实火,尤善清心泻火除烦,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入心肝血分,能凉血解毒,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以及火毒炽盛之疮疡肿毒、目赤肿痛;入脾经,能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外用还能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扭挫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含环烯醚萜苷类(如栀子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有机酸(如绿原酸、藏红花酸)、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保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红素)、抗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解热(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中枢)、镇静、降压、止血、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中,栀子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如治热病心烦、高神昏谵语,常与黄连、黄芩、豆豉配伍,如《伤寒论》栀子豉汤;治肝胆湿热郁结之黄疸,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常与茵陈、大黄配伍,如茵陈蒿汤;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小蓟配伍;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配伍,内服外用均可;治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研末调敷,或配伍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药内服,炮制不同,功效亦有侧重:生栀子长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多用于实火炽盛、血热出血;焦栀子苦寒之性减弱,长于清热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出血、崩漏;山栀炭则偏于收敛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而无明显热象者。
用法用量方面,内服煎汤,常用量为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栀子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孕妇慎用,尤其生栀子,以免寒凉伤胎。
现代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栀子的应用范围,如栀子苷是其保肝利胆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显著降低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动物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京尼平苷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发挥疗效;栀子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栀子黄色素作为天然食用色素,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体现了其药食同源的价值。
以下是关于山枝(栀子)的相关问答:
Q1:栀子与黄柏在清热燥湿方面有何区别?
A1:栀子与黄柏均能清热燥湿,但性味归经、功效侧重点不同,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长于清泻三焦实火,尤善清心除烦、凉血解毒,同时能利湿退黄,适用于湿热黄疸、热病心烦、血热出血等,作用范围较广,偏于清上、中、下三焦之火;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主清下焦湿热,长于泻火解毒、退虚热,尤适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带下、足膝红肿热痛,以及阴虚火旺之骨蒸劳热、盗汗,偏于清下焦湿热及相火,二者常配伍使用,如治疗下焦湿热黄疸,栀子清泻三焦湿热,黄柏清利下焦湿热,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Q2:孕妇可以使用栀子吗?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A2:孕妇应慎用栀子,栀子性苦寒,易伤脾胃阳气,且寒凉之性可能影响胎儿,尤其妊娠早期,胎儿发育关键期,不当使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若孕妇确有实火炽盛(如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需使用栀子,必须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严格控制用量(一般不超过3g),且多选用焦栀子以减弱其寒性,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若为虚寒体质(如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的孕妇,则应禁用栀子,以免加重虚寒症状,影响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