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症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以小便频急、尿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要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中医认为淋症的发病多与湿热蕴结、脾肾亏虚、膀胱气化失司有关,病位在肾与膀胱,涉及肝、脾,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兼顾标本虚实。
病因病机
淋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辛辣肥甘,酿生湿热,下注膀胱;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经湿热,循经下注膀胱;或劳倦过度,脾肾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湿热留恋,病机核心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日久可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
辨证分型与治疗
淋症临床常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以湿热为主,治宜清利湿热、通淋止痛;虚证以脾肾亏虚为主,治宜健脾益肾、补虚通淋,具体辨证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实证
-
膀胱湿热(热淋)
- 主症:小便频急短赤,灼热刺痛,小腹拘急胀痛,或腰痛拒按,或伴有恶寒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常用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大黄、甘草梢、灯心草,若热毒炽盛,高热口渴,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若小便带血,加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
肝胆湿热(气淋)
- 主症:小便涩滞,小腹胀满疼痛,或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或伴有口苦,胁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清利湿热。
-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常用药: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白芍、甘草、冬葵子、王不留行,若气滞较甚,加柴胡、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若湿热重,加龙胆草、黄芩清肝胆湿热。
(二)虚证
-
脾肾气虚(气淋、劳淋)
- 主症:小便频急,余沥不尽,小腹坠胀,遇劳加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懒言,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 治法:补脾益肾,升清固涩。
-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五味子,若肾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若小便频数较甚,加桑螵蛸、益智仁固涩缩尿。
-
肾阴亏虚(劳淋)
-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
-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若虚火旺,加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若尿血明显,加大小蓟、侧柏叶凉血止血。
-
肾阳虚衰(劳淋)
- 主症:小便频数,夜尿清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通淋。
-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菟丝子、巴戟天,若小便余沥不尽,加桑螵蛸、乌药固涩缩尿;若脾阳虚,加干姜、白术温中健脾。
其他治疗方法
-
针灸治疗
- 取穴:中极、膀胱俞、阴陵泉、行间、三阴交、关元。
- 操作: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以温补脾肾,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外治法
- 坐浴法:野菊花、苦参、马齿苋、蒲公英各30g,煎水取汁,坐浴熏洗会阴部,每日1-2次,适用于湿热淋,可缓解尿路刺激症状。
- 敷贴法:取芒硝、冰片各等份,研末用蜂蜜调敷于小腹膀胱区,适用于小腹拘急疼痛者。
调护
淋症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酒类,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以促进湿热排出;起居有常,避免劳累,节制房事,以防耗伤脾肾;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以免肝气郁结加重病情;积极治疗消渴、癃闭等慢性疾病,减少淋症复发。
辨证分型与治疗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 |
---|---|---|---|
膀胱湿热 | 尿频尿急、灼热刺痛、小腹拘急 | 清热利湿通淋 | 八正散 |
肝胆湿热 | 小便涩滞、小腹胀痛、口苦胁痛 | 疏肝理气、清利湿热 | 沉香散 |
脾肾气虚 | 小便频急、余沥不尽、小腹坠胀 | 补脾益肾、升清固涩 | 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 |
肾阴亏虚 | 尿短赤带血、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 滋阴益肾、清热通淋 | 知柏地黄丸 |
肾阳虚衰 | 小便频数、夜尿清长、畏寒肢冷 | 温补肾阳、化气通淋 | 金匮肾气丸 |
相关问答FAQs
问:淋症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禁忌?
答:淋症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以免助湿生热;忌肥甘厚味(如肥肉、油炸食品、奶油等),以防湿热内生;忌酒类、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加重尿路刺激症状,湿热证患者可多食绿豆、薏苡仁、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脾肾虚证患者宜食山药、莲子、黑芝麻、枸杞等健脾益肾之品,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损伤脾阳。
问:淋症反复发作如何中医调理?
答:淋症反复发作多与正气亏虚、湿热余邪未尽有关,需标本兼顾调理,需清解余邪,可选用车前子、瞿麦、萹蓄等清利湿热药物,防止湿热留恋;需扶助正气,根据体质调理:脾虚者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肾阴虚者用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滋补肾阴;肾阳虚者用附子、肉桂、菟丝子温补肾阳,同时配合生活调护,如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减少感染机会,若症状反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周期调理,如交替使用清热通淋与健脾益肾方剂,或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增强体质,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