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中医称为“伤风”“感冒”,主要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犯于肺卫,致卫表不和、肺气失宣而发病,中医治疗感冒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核心在于辨别外邪性质、体质差异及病位浅深,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目的,以下从基本原则、分证论治、调护要点等方面详细阐述。

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感冒的核心原则

(一)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感冒需首先辨别证型,明确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病位(肺卫、脾胃等)及邪正盛衰(实证、虚证),同一感冒,因个体差异或季节不同,证型可能迥异,治法方药亦需随证调整,冬季多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夏季多暑湿感冒,治以清暑祛湿;体虚者感冒则需兼顾扶正,如表虚不固者需益气固表。

(二)扶正祛邪,兼顾先后

感冒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侵”,治疗需分清主次:初期以祛邪为主,解除在表之邪(如风寒、风热);若正气不足(如气虚、阴虚),则需扶正祛邪并行,即在解表同时补益正气,避免“闭门留寇”或“邪恋伤正”,气虚感冒者,单纯解表易汗出不止,需用参苏饮益气解表;阴虚感冒者,解表药易伤阴,需用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三)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治疗感冒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性别等因素调整方案。

  • 年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用药宜轻灵,避免过汗或攻伐,可用葱豉汤加味;老年人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解表药不宜过辛,多用荆防败毒散减量,加党参、黄芪固表。
  • 体质:阳虚体质者易感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重用生姜、桂枝;阴虚体质者易感燥热,治以辛凉润燥,多用桑叶、沙参。
  • 性别:女性经期感冒,需慎用活血药,避免经量增多;妊娠期感冒,禁用峻下、有毒之品,如藿香正气散(含半夏)需改用苏叶、生姜等药食同源之品。

(四)因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四时气候与地域环境直接影响外邪性质,治疗需灵活调整。

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

  • 因时:春季多风,易夹温邪,治以疏风清热,加菊花、薄荷;夏季暑湿当令,治以清暑化湿,用新加香薷饮;秋季燥邪伤津,治以疏风润燥,用桑杏汤;冬季风寒为主,治以辛温散寒,用荆防败毒散。
  • 因地: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风寒感冒多,常用麻黄、细辛;南方湿热,风热、暑湿感冒多,常用金银花、藿香;高原地区氧气稀薄,解表药需兼顾补气,如加黄芪、党参。

(五)表里先后,分阶段论治

感冒病位在肺卫,属表证,但若失治误治,可内传于里,或夹滞、夹痰、夹燥,治疗需遵循“表证先解表,里证先治里,表里同病则表里双解”的原则,风寒感冒兼见里热(恶寒发热、咽痛便秘),用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外感表证兼食滞(恶寒发热、脘腹胀满),用藿香正气散加焦山楂、麦芽消食解表。

(六)中病即止,顾护胃气

解表药多辛散,易耗气伤阴,故“中病即止”,不可过服,风寒感冒服荆防败毒散后得汗出热退,即应停药,避免过汗伤阳;风热感冒服银翘散后热退,可改用桑菊饮轻剂调理,胃气为后天之本,用药时需顾护脾胃,避免苦寒伤胃(如黄连、黄芩用量不宜过大),可加茯苓、白术健脾,或饭后服用减轻刺激。

感冒常见证型及治疗方药

为更直观展示辨证论治,现将感冒常见证型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归纳如下: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药
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喉肿、鼻塞流黄涕、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 银翘散、桑菊饮
暑湿伤表证 发热、汗出不畅、头身困重、胸闷恶心、呕吐泄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
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倦、气短懒言、反复感冒、舌淡苔白、脉浮弱 益气解表 参苏饮、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证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汤

感冒的调护要点

中医治疗感冒不仅依赖药物,更重视调护,以助正气恢复。

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

  1. 避风寒:服药期间及愈后1周内,避免受凉、淋雨,忌汗出当风。
  2. 调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粥、汤面,忌生冷、油腻、辛辣(如辣椒、肥肉),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胃。
  3. 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恼怒,因“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影响正气运行。
  4. 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以养正气;发热者可温水擦浴或针刺大椎、曲池穴退热。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感冒后立即使用抗生素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六淫引起,属表证,治疗以解表祛邪为主;抗生素属苦寒之品,主要针对细菌感染,适用于里热证或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若风寒感冒误用抗生素,易致寒凉遏邪,使病邪内陷,出现咳嗽、胸闷等变证;即使风热感冒,也需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清热解毒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而非单纯依赖抗生素,抗生素滥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体质下降,反复感冒。

问题2:感冒期间能否进补?哪些情况需要进补?
答:需根据证型决定,实证感冒(如风寒、风热、暑湿)不宜进补,因“邪气盛则实”,进补(如人参、阿胶等)易致“闭门留寇”,使病邪难以外出,加重病情(如风寒感冒服人参后可能出现寒热不去、胸闷气短),但虚证感冒(如气虚、阴虚)需适当进补:气虚感冒者,可在解表方中加党参、黄芪,或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阴虚感冒者,可加沙参、麦冬滋阴生津,感冒愈后气血未复者,可食山药、红枣、小米粥等调理脾胃,扶助正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白斑病中医治疗真的有效吗?疗效如何?能治好吗?
« 上一篇 09-08
中草药治疗清热化痰
下一篇 » 09-0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