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串痛中医治疗效果怎样?具体方法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肩周串痛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病症,以肩部疼痛呈游走性、串走不定,伴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痹证”范畴,尤以“行痹”多见,中医认为,肩周串痛多因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络,或因劳损、气血亏虚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需以“通经络、和气血、祛外邪、补肝肾”为核心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综合调理,临床疗效显著。

肩周串痛的中医治疗

肩周串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肩周串痛的认识强调“内外合邪”,内因多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相关:人至中年,气血渐衰,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易受外邪侵袭;或因久病劳损,耗伤气血,肩部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外因则以外邪侵袭为主,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肩部经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疼痛呈串走性;寒性凝滞收引,遇寒痛增;湿性重着黏滞,致肩部酸沉不适,跌仆损伤或劳损致瘀血内停,经络闭阻,亦可发为串痛,表现为痛处固定、夜间加重,病机关键为经络不通、气血失调,治疗需兼顾“祛邪”与“扶正”。

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分证论治,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证型不同,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法,具体如下: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行痹(风邪为主) 肩部串痛,痛无定处,游走不定,恶风,遇痛加剧,舌淡苔薄白,脉浮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葛根、威灵仙、桂枝、当归、甘草、羌活
痹(寒邪为主) 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稍缓,昼轻夜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桂枝、细辛、干姜
着痹(湿邪为主) 肩部酸沉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阴雨天加重,舌胖苔白腻,脉濡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川芎、当归、桂枝、麻黄
瘀血痹 肩部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夜间尤甚,舌暗有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牛膝
气血虚痹 肩部酸痛隐作,劳累后加重,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当归、鸡血藤、桑枝、党参

加减应用:风甚者加白芷、防风;寒甚者加附子、细辛;湿甚者加苍术、茯苓;瘀血甚者加土鳖虫、地龙;气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7日为1个疗程。

(二)针灸治疗: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肩部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是治疗肩周串痛的核心疗法之一。

选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肩周串痛的中医治疗

  • 局部取穴:肩髃(肩部前方,三角肌上)、肩髎(肩部外侧,肩峰后下)、肩贞(肩部后方,腋后纹头上1寸)、肩前(肩峰前下缘)、阿是穴(压痛点最明显处)。
  • 远端取穴: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风池(项部,枕骨下斜方肌上端凹陷处)、血海(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

操作方法

  •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5~2.5寸毫针。
  • 行痹(风邪为主):采用浅刺、泻法,配合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 痹(寒邪为主):采用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插长1.5 cm艾条点燃,每穴灸2壮,或隔姜灸,以局部潮红为度。
  • 瘀血痹:在阿是穴、肩髃等穴刺络放血,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出血3~5 ml,每周1次。
  • 气血虚痹:采用补法,轻刺缓进,并加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

疗程: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推拿治疗:松解粘连,恢复功能

推拿通过手法放松肩部肌肉,松解粘连组织,改善关节活动度,适用于各型肩周串痛,尤其对活动受限明显者效果显著。

基本手法

  • 放松法:患者坐位,医者用滚法、揉法在颈项、肩胛部及上臂操作5~10分钟,重点放松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力度由轻到重。
  • 点穴通络:用拇指点按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穴,每穴30秒~1分钟,以酸胀为度。
  • 松解粘连:对肩周痛点(如喙突、肩峰下滑囊)用弹拨法、拿法,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松解粘连组织。
  • 活动关节:医者一手扶患肩,一手握患腕,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旋转等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避免暴力(如“扳法”需在肌肉充分放松后操作)。
  • 整理手法:用搓法、抖法放松肩部及上肢,结束治疗。

操作要点:每次治疗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疼痛剧烈)以轻柔手法为主,避免加重损伤;缓解期可加强松解粘连手法。

肩周串痛的中医治疗

(四)其他疗法

  1. 拔罐疗法:在肩部压痛点或膀胱经(如肺俞、心俞、膈俞)走罐或留罐,留罐10~15分钟,适用于寒湿、瘀血证,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2. 中药外敷:当归、川芎、威灵仙、乳香、没药、桂枝各等份,研末后用黄酒或蜂蜜调匀,敷于肩部压痛点,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各型疼痛。
  3. 小针刀疗法:对肩峰下滑囊、喙肱韧带等粘连部位,小针刀松解术可快速解除粘连,适用于顽固性肩周串痛(需专业医师操作,术后配合功能锻炼)。
  4. 功能锻炼:治疗期间需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患侧手指沿墙面缓慢上爬,至疼痛处保持10秒)、“体后拉手”(健手从背后拉患手腕向上提)、“摇臂画圈”(患臂自然下垂,顺时针、逆时针画圈),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调护与预防

  1. 避风寒:肩部注意保暖,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寒冷季节可佩戴护肩。
  2. 慎劳作:避免长时间提重物、伏案固定姿势,劳逸结合,防止肩部过度劳损。
  3. 节饮食:气血虚者可食黄芪炖鸡、红枣桂圆汤;寒湿者宜食生姜羊肉汤、薏米粥;忌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
  4. 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气滞影响气血运行。
  5. 坚持锻炼:功能锻炼是防止复发、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需长期坚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肩周串痛是否需要立即封闭针治疗?中医治疗能替代吗?
解答:封闭针(局部激素注射)可通过快速抑制炎症缓解急性期剧痛,但治标不治本,反复使用可能损伤局部组织、导致肌腱脆性增加,中医治疗从整体调节出发,通过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等法,既能缓解疼痛,又能改善肩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且副作用小,对于急性期剧痛患者,可短期配合封闭针缓解症状,但需结合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慢性、反复发作患者建议以中医治疗为主,无需依赖封闭针。

问题2:肩周串痛治疗期间,如何进行功能锻炼?锻炼时疼痛正常吗?
解答:功能锻炼是肩周炎治疗的核心,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常用方法包括:①爬墙运动:面对墙壁,患侧手指沿墙面缓慢上爬,至感觉轻微牵拉痛处保持10~15秒,缓慢放下,每日3组,每组10次;②体后拉手:健手从背后拉住患手腕,逐渐向上提拉,感肩部牵拉后保持10秒,每日3组;③摇臂画圈:站立位,患臂自然下垂,顺时针、逆时针各画圈30次,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锻炼时若出现轻微酸胀或牵拉痛属正常,可继续;若出现剧烈疼痛、撕裂感或活动后疼痛持续加重,应立即停止,及时就医,避免暴力导致肩部损伤。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阳痿早泄奇方效果究竟如何?是否适合所有患者?安全可靠吗?
« 上一篇 08-26
股骨头有病中医治疗有哪些方法?效果及优势是什么?
下一篇 » 08-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