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黏子、恶实,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的疏散风热类中药,其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不透、咽喉肿痛、痄腮及痈肿疮毒等症,作为传统中药,牛蒡子应用历史悠久,历代医籍对其多有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物来源与产地
牛蒡为两年生草本植物,高1-2米,根肉质,粗壮,茎直立,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片大型,心形或宽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背面密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簇生或伞房状排列,总苞球形,苞片多层,线形,先端钩曲;花管状,淡紫色,瘦果长圆形,灰褐色,表面具细纵纹,冠毛短刚毛状,其果实(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有紫黑色斑点,全体有稀疏的网状纹理,果皮较硬,种仁类白色,富油性。
牛蒡子主产于我国东北、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其中浙江桐乡、江苏南通等地所产“杜大力”品质较优,为道地药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即可入药,生用或炒用,炒后药性缓和,寒性减弱,常用于咳嗽痰多者。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一)性味归经
牛蒡子辛能发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其性升浮而降,归肺、胃经,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胃主受纳,与肺相通,故牛蒡子既能疏散肺经风热,又能清泄胃经实热,还能透泄疹毒、利咽消肿。
(二)功效主治
-
疏散风热:牛蒡子辛散苦泄,质轻升浮,善于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等,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若风热挟湿,头身困重,可配伍羌活、防风等,如羌活胜湿汤。
-
宣肺透疹:牛蒡子能宣散肺气,透泄疹毒,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疹毒内陷,症见发热、咳嗽、疹点隐晦等,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配伍,如透疹凉血汤;若麻疹后期余热未尽,低热不退,可配伍芦根、天花粉等养阴清热。
-
解毒利咽:牛蒡子苦寒清泄,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适用于风热上攻或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与板蓝根、玄参、马勃等配伍,如普济消毒饮;若治热毒壅盛之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可配伍黄芩、黄连、僵蚕等,如牛蒡汤。
-
消肿散结:牛蒡子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乳痈(乳腺炎)等,可内服外用,内服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如仙方活命饮;外用可研末调敷,或配伍大黄、芒硝等外敷。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一)主要化学成分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木脂素类、挥发油、脂肪酸、酚酸类、多糖及氨基酸等,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以牛蒡苷(arctiin)和牛蒡苷元(arctigenin)为代表,还含有脂肪油(约25%),主要成分是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挥发油中含牛蒡醛、牛蒈醇、樟脑等;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生物碱及多种微量元素。
(二)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牛蒡苷元是牛蒡子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牛蒡苷元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解热镇痛作用:牛蒡子对多种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体温中枢有关,牛蒡苷元能提高痛阈,缓解疼痛,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
-
抗菌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吸附有关。
-
祛痰止咳作用:牛蒡子所含的脂肪油和挥发油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腺体分泌,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牛蒡苷元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从而发挥止咳作用。
-
降血糖作用:牛蒡苷元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输出,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动物实验表明,牛蒡苷元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且能改善糖耐量。
-
免疫调节作用:牛蒡子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一)临床应用
-
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咽炎等,症见发热、咳嗽、咽痛、咳痰黄稠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桔梗等,如银翘散加减;若咳嗽剧烈,痰多黏稠,可加浙贝母、瓜蒌皮化痰止咳。
-
皮肤科疾病:用于治疗麻疹、风疹、痤疮、湿疹等,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配伍薄荷、蝉蜕、葛根透疹;痤疮属肺风粉刺者,配伍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清肺热;湿疹伴瘙痒,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祛风止痒。
-
五官科疾病: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咽喉肿痛剧烈,配伍板蓝根、射干、马勃清热解毒;中耳化脓,配伍黄连、黄芩、蒲公英外用滴耳。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治疗热毒蕴结之乳痈(乳腺炎),症见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常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王不留行清热解毒、通乳消肿。
(二)经典配伍
-
牛蒡子配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二者相须为用,增强疏散风热、透疹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麻疹初起。
-
牛蒡子配玄参: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玄参滋阴降火,凉血解毒,二者配伍,既清热解毒,又养阴利咽,常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
牛蒡子配黄芪: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黄芪补气固表,二者配伍,扶正祛邪,常用于麻疹后期气虚疹出不透或体虚感冒。
炮制方法与使用禁忌
(一)炮制方法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用两种。
- 生牛蒡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生品性寒,长于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多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等。
-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表面深黄色、有香气时,取出晾凉,炒后寒性减弱,药性缓和,长于宣肺化痰,多用于咳嗽痰多、麻疹透发不畅等。
(二)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牛蒡子性寒,味苦,气虚便溏者慎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用量注意:内煎汤,常用量为6-12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不宜过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不宜与藜芦同用,属“十八反”禁忌。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牛蒡子的研究逐渐深入,不仅明确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 抗肿瘤研究:牛蒡苷元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有望成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
- 抗氧化与抗衰老:牛蒡子富含多酚类和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细胞衰老,为抗衰老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代谢性疾病治疗:牛蒡苷元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可用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其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牛蒡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植物学名 | Arctium lappa L. |
药用部位 | 干燥成熟果实 |
别名 | 大力子、鼠黏子、恶实、恶实子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肺、胃经 |
主要功效 |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
常用配伍 | 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薄荷、蝉蜕(透疹);玄参、板蓝根(利咽) |
用法用量 | 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炮制方法 | 生用(清热解毒利咽)、炒用(宣肺化痰) |
使用禁忌 | 气虚便溏者慎用;脾胃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牛蒡子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二者功效有何区别?
A:牛蒡子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但功效侧重点不同,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长于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适用于风热感冒、麻疹不透、咽喉肿痛等症,尤其善于透泄疹毒、消肿散结;而菊花辛甘微苦,性偏凉,分为黄菊花(疏散风热力强)和白菊花(平肝明目力强),长于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更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牛蒡子兼能宣肺化痰,而菊花兼能平肝阳、清肝热。
Q2:牛蒡子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不良反应?
A:牛蒡子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味苦,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气虚便溏、食欲不振、腹胀等不良反应;牛蒡子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油和挥发油,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对于脾胃虚寒、慢性腹泻者,应禁用或慎用;若需长期服用,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和胃药物(如白术、茯苓),以减轻不良反应,一般而言,牛蒡子作为治疗用药,疗程不宜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