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作为传统中草药中常用的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药,应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由于地域差异、炮制方法及植物来源的不同,“茅根”一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多种分类,明确其种类对于临床用药和日常保健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植物基原、炮制方法、性状特征及混淆品鉴别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草药茅根的种类,帮助读者全面认识这一药材。
按植物基原分类:正品茅根与地方习用品种
茅根的基原植物主要为禾本科白茅属(Imperata)植物的根茎,但不同地区因植物资源分布差异,可能存在地方习用品种,需加以区分。
正品茅根:白茅根
正品茅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干燥根茎,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唯一 official 来源,其特征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秆直立,高30-80cm,节上有短柔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宽3-8mm,叶舌干膜质,钝头;圆锥花序圆柱状,白色穗状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白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浅纵纹,节明显,节间长1.5-3cm,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整,中心有黄色小孔(髓部),味微甜,主产于我国北方及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以山东、河南产量大、品质佳。
地方习用品种
除白茅外,部分地区将同属其他植物的根茎作“茅根”使用,但需注意其性效差异,不可与正品混用:
- 丝茅根:为白茅的同种异名(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部分文献将其单独列出,实为正品来源,无本质区别。
- 黄茅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L.) Beauv.)的根茎,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其根茎较短小,直径1-3mm,表面黄棕色,断面中心无黄色小孔(髓部中空),味微苦,功效以清热利湿为主,较少用于凉血止血。
- 金茅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金茅(Eulalia speciosa (Debeaux) Kuntze)的根茎,分布于南方山区,根茎细小,直径1-2mm,表面灰黄色,节间不明显,味淡,民间偶用于利尿通淋,但未载入药典。
以下为正品白茅根与地方习用品种的性状对比表:
植物名称 | 学名 | 药用部位 | 性状特征 | 主要分布 | 备注 |
---|---|---|---|---|---|
白茅根(正品) | 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 根茎 | 圆柱形,乳白色/黄白色,节明显,断面有黄色髓部 | 全国多地 | 《中国药典》收录 |
黄茅根 | Heteropogon contortus | 根茎 | 细小,黄棕色,断面中空,味微苦 | 华南、西南 | 地方习用,功效差异 |
金茅根 | Eulalia speciosa | 根茎 | 细小,灰黄色,节间不明显,味淡 | 南方山区 | 民间偶用,未入药典 |
按炮制方法分类:生品与制品
茅根在临床应用中,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生茅根和茅根炭,二者性味归经与功效侧重存在显著差异。
生茅根
取净茅根,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而得,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以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止咳为主,常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水肿尿少等症,生品药性偏凉,长于清热凉血,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茅根……凉血止血,善治吐血、衄血”,多用于实热证出血。
茅根炭
取净茅根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性味苦、涩,归肝、肺、胃经,功效以收敛止血为主,药性由寒转涩,止血力增强,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如咯血、便血、崩漏等,尤其适用于虚寒性出血或出血日久不止者,如《本草汇言》载:“茅根炭,止血之圣药也,凡吐血、衄血、崩漏等证,炒焦用之。”
以下为茅根不同炮制品的比较表:
炮制方法 | 性味 | 归经 | 功效侧重 | 主治病症 | 用法用量 |
---|---|---|---|---|---|
生茅根 | 甘、寒 | 肺、胃、膀胱 |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 血热出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水肿 | 9-30g,煎汤服 |
茅根炭 | 苦、涩 | 肝、肺、胃 | 收敛止血 | 虚寒性出血、出血日久不止(如咯血、便血) | 6-12g,煎汤服 |
按性状与产地分类:不同来源的茅根特征
茅根因产地和生长环境不同,在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均符合正品白茅根的基本特征,不影响药效。
北方产茅根(如山东、河南)
北方气候干燥,土壤以沙壤土为主,白茅根生长周期长,根茎粗壮,直径3-4mm,节间较长(2-3cm),表面乳白色,有光泽,断面髓部黄色小孔明显,味甘而浓,质地较硬,折断时声音清脆,品质优,被称为“北茅根”,为传统道地产区。
南方产茅根(如江苏、湖南)
南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白茅根生长迅速,根茎较细(直径2-3mm),节间较短(1-2cm),表面黄白色,略带灰斑,断面髓部黄色小孔较小,味甘淡,质地略软,折断时声音沉闷,称为“南茅根”,产量大,但品质略逊于北方茅根。
野生与栽培茅根
野生茅根多生于山坡、草地、田埂边,因生长环境竞争激烈,根茎细小但质地坚实,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栽培茅根(如山东、河南部分地区有种植)因人工管理,根茎粗大,产量高,但有效成分(如芦根素、白茅素)含量略低于野生品。
混淆品鉴别:避免误用的“伪茅根”
市场上偶有将茅根与其他植物的根茎混淆的情况,需注意鉴别,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芦根(混淆品)
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的根茎。
区别:芦根呈圆柱形,直径1-3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间长(5-15cm),节上有芽痕及残留的芽根,断面中空(直径约0.5-1.5cm),无黄色髓部,味甘淡,茅根根茎细小(直径2-4mm),节间短(1.5-3cm),断面有黄色髓部,味微甜,芦功效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为主,无凉血止血之效,与茅根不同。
莎草根(香附,混淆品)
来源: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
区别:莎草根茎呈纺锤形,长2-3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纹及明显环节,质硬,断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味微苦辛,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表面乳白色/黄白色,质脆,断面有黄色髓部,味微甜,莎草功效为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与茅根功效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中草药茅根的种类可从植物基原、炮制方法、性状特征及混淆品鉴别四个维度划分:正品为白茅根,地方习用有黄茅根、金茅根等(需注意性效差异);炮制分生品与炭品,生品长于清热凉血,炭品偏于收敛止血;按产地分北方茅根与南方茅根,北方品质更优;需警惕芦根、莎草根等混淆品,避免误用,临床用药时,应严格选用《中国药典》收载的白茅根,并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炮制品,以确保用药安全与疗效。
相关问答FAQs
Q1:茅根和白茅根是同一种药材吗?
A1:茅根是白茅根的俗称,通常指正品药材,即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但在部分地区的民间应用中,“茅根”也可能泛指同属其他植物(如黄茅)的根茎,需注意区分,药典中以“白茅根”为正式名称,特指白茅的根茎,是临床用药的正品。
Q2:茅根和芦根在功效和主治上有什么区别?
A2:茅根与芦根虽均为禾本科植物根茎,但功效差异明显:茅根性寒,偏于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血热出血(如吐血、衄血)、热病烦渴、水肿尿少等;芦根性寒,偏于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通淋,主治热病伤津、烦渴口干、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等,茅根“凉血”力强,芦根“生津”力优,需根据病症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