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是临床常见的五官科疾病,以咽部干燥、发痒、灼热、疼痛、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后者常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中医称咽炎为“喉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的记载,认为其发病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阴虚火旺、痰瘀互结等相关,五官科老中医治疗咽炎,强调整体辨证、内外同治,注重调和脏腑功能,兼顾局部症状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对咽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老中医认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经脉循行之要冲”,与肺、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
- 外邪侵袭:风热、风寒之邪从口鼻而入,壅滞咽喉,致气血不畅,发为喉痹;若风热邪毒炽盛,或风寒入里化热,则见咽部红肿热痛,属急性喉痹范畴。
- 肺胃热盛:过食辛辣厚味,或烟酒过度,致肺胃积热,热毒上攻咽喉,灼伤肌膜,出现咽部剧痛、痰黄黏稠、口干口臭等症。
- 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肺肾之阴,虚火上炎,灼烧咽喉,致咽部干燥、微痛、异物感,夜间加重,伴手足心热、盗汗等,多见于慢性喉痹。
- 气虚痰凝:脾虚失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咽喉,或气虚推动无力,痰瘀阻滞,致咽部异物感、黏痰难咯,遇劳加重,属“梅核气”范畴。
- 痰瘀互结:久病入络,痰瘀互结于咽喉,致咽部暗红、肥厚、淋巴滤泡增生,咽部刺痛,迁延难愈。
老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五官科老中医治疗咽炎,核心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全身症状与局部体征,分型论治,而非单纯消炎,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一)风热喉痹(急性期)
症状:咽部红肿热痛,吞咽时加重,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桔梗、甘草、芦根、竹叶),若发热重加石膏、黄芩;咽痛甚加山豆根、射干;咳嗽加杏仁、浙贝母。
(二)肺胃热盛喉痹(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
症状:咽部剧痛,吞咽困难,咽部红肿明显,悬雍垂肿胀,伴高热、口渴喜饮、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泄肺胃,解毒利咽。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黄芩、黄连、栀子、桔梗、甘草、射干、玄参、麦冬、生大黄、芒硝),若高热加石膏、知母;痰多加瓜蒌、浙贝母;口渴加天花粉、石斛。
(三)阴虚喉痹(慢性期)
症状:咽部干燥、微痛、异物感,午后或夜间加重,伴手足心热、盗汗、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玄参、麦冬、桔梗),若咽干甚加沙参、玉竹;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咽部异物感加木蝴蝶、胖大海。
(四)气虚喉痹(慢性期)
症状:咽部异物感、微痒,稍劳累或说话多后加重,伴声音低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利咽。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桔梗、茯苓、生姜、大枣),若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凤凰衣;易感冒加防风、白术;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神曲。
(五)痰瘀互结喉痹(慢性肥厚性咽炎)
症状:咽部异物感、刺痛,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暗红肥厚,伴黏痰难咯、胸闷,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桔梗、玄参、柴胡、枳壳、甘草),若咽部异物感加半夏、厚朴;淋巴滤泡增生加僵蚕、浙贝母;痰黏加陈皮、茯苓。
老中医的辅助治疗方法
除中药内服外,老中医常结合外治法,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一)含漱法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煎水含漱,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常用方:金银花、薄荷、甘草、蒲公英各10g,煎煮后放温含漱,适用于急性咽红肿痛;或玄参、麦冬、桔梗各10g,适用于慢性咽干。
(二)吹药法
将中药研成极细粉末,用喷粉器吹于咽部,每日2-3次,常用药物:冰硼散(西瓜霜、冰片、硼砂、朱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急性咽炎;或锡类散(牛黄、青黛、珍珠、象牙屑),化腐生肌、解毒利咽,适用于咽部黏膜溃烂。
(三)雾化吸入法
选用鱼腥草、地锦草、板蓝根等注射液,或中药煎剂(如金银花、连翘、薄荷)雾化吸入,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药物直接作用于咽部黏膜,抗炎消肿。
(四)针灸疗法
- 体针:取穴少商、合谷、天突、廉泉、太溪、足三里,急性期用泻法,点刺少商放血3-5滴;慢性期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太溪、足三里补肾健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耳穴压豆:取咽喉、肺、胃、肾、脾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调节脏腑功能。
生活调护与预防
老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咽炎的康复离不开日常调护:
- 饮食禁忌:忌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过甜过咸食物,戒烟限酒;少食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以免损伤脾阳;多食滋阴润肺之品,如梨、百合、银耳、蜂蜜、枇杷等。
- 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用嗓,说话时注意声休;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用加湿器或放置清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 情志调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易导致气机不畅,加重咽部异物感,需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
- 预防外感:注意保暖,避免风热、风寒之邪侵袭;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可佩戴口罩;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相关问答FAQs
Q1:咽炎反复发作,老中医治疗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咽炎见效时间与病程长短、证型及患者配合度相关,急性咽炎(风热、肺胃热盛型)一般服用中药3-5天即可缓解症状,1-2周可愈;慢性咽炎(阴虚、气虚、痰瘀互结型)因病程较长,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需2-4周自觉症状改善,3-6个月可显著减少复发,若能配合饮食调护和生活习惯改善,疗效更持久。
Q2:慢性咽炎能根治吗?日常如何保养才能防止复发?
A:慢性咽炎多为“本虚标实”,即脏腑功能失调(如阴虚、气虚)为基础,局部痰瘀、热毒为标,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但“根治”需结合调护,日常保养需做到:① 饮食清淡,忌辛辣烟酒,多喝温水;② 避免过度用嗓,减少说话时间;③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④ 规律作息,不熬夜,增强免疫力;⑤ 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咽炎,通过“治养结合”,多数患者可实现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