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了解栀子药材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真伪、保证药材质量至关重要,以下从植物基原、药材性状、规格等级及伪劣品鉴别等方面,结合栀子药材图的核心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基原与形态特征
栀子为常绿灌木,高1-3米,小枝绿色,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筒卵形,裂片6,线形,花冠高脚碟状,裂片6,旋转排列,雄蕊6,着生于花冠喉部;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2厘米,成熟时橙红色或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2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有残存萼片,基部有果柄痕,种子多数,扁卵形,红棕色或黄棕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这些植物形态特征是栀子药材形态的基础,也是药材图需重点呈现的部分。
药材性状与核心鉴别要点
干燥的栀子药材呈卵圆形、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明显的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2条纵脉纹,棱与棱之间平坦或略凹陷;顶端残存萼片,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长约0.3厘米,基部有果柄痕,果柄直径约0.1厘米,常脱落,质地坚硬,破开后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2室,每室含多数种子;种子集结成团,呈扁卵形,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手捻有粗糙感,气微,味微酸而苦,药材图中需突出“六棱纵脉”“红黄色至棕红色”“种子密生疣状突起”等关键鉴别特征,这是区别于伪劣品的核心依据。
规格等级与常见规格
根据《中国药典》及市场流通情况,栀子药材按大小、色泽分为不同等级,具体如下表:
规格等级 | 性状特点 | 常见用途 |
---|---|---|
统货 | 大小不一,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棱纵脉,断面黄棕色,含种子 | 提取栀子苷、藏红花素等成分,或用于复方制剂 |
选货(一等) | 果实均匀,呈长卵圆形,表面光滑,色泽一致,无破碎 | 饮片加工,出口或高端配方 |
选货(二等) | 果形较均匀,表面略有皱缩,色泽略暗,允许少量轻微破损 | 普通配方,临床调剂 |
碎栀子 | 破碎块状,大小不一,但具典型棱纹和色泽 | 提取原料或外用制剂 |
药材图中需体现不同规格的形态特征差异,如选货果形更规整,统货大小不一,而碎栀子虽破碎但仍保留棱纹特征。
伪劣品鉴别
市场上常见伪劣品有水栀子(果较小,长1-2厘米,表面棱纹不明显,质地较轻)、山栀子(野生品,果小,表面深褐色,棱纹粗糙)及染色伪品(用色素染色,表面颜色不自然,无纵脉纹),真品栀子药材图中,红黄色至棕红色的自然色泽、清晰的6条纵棱、种子密生疣状突起等特征,是鉴别伪劣品的关键,伪品或棱纹缺失,或种子光滑无疣,或染色后颜色浮于表面,易与真品区分。
药用价值简述
栀子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主要含栀子苷、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等成分,具有泻火除烦(用于热病心烦、失眠)、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热淋)、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吐衄、疮疡肿毒)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还具有保肝、利胆、抗炎、降血压等作用,是临床清热解毒类常用药。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药材图区分栀子的成熟度?
A:通过药材图观察栀子的颜色和质地:成熟度好的栀子(药用成熟果)表面呈红黄色或橙红色,具光泽,质地坚硬,断面黄棕色;未成熟果(青栀)表面青绿色或黄绿色,棱纹不明显,质地较软;过熟果则颜色暗红或棕褐,易破碎,种子易散落,优质药材图需呈现成熟果的典型色泽和质地特征。
Q2:栀子药材表面的纵棱数量是否固定?是否有例外?
A:栀子药材表面通常具6条明显的翅状纵棱,这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的典型特征,由子房室发育形成,一般不会因产地或生长环境而改变,但极少数情况下,若果实发育异常(如畸形果),可能出现5条或7条棱,属于个体变异,非主流商品,正品药材图中纵棱数量以6条为标准鉴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