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排便的中草药药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利尿排便是中医调理水湿内停、腑气不通的常用方法,通过中草药的利水渗湿、通腑泻下作用,可促进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改善水肿、便秘、小便不利等症状,中医认为,水湿停聚多与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湿热蕴结相关,腑气不通则多因热结、气滞、阴亏所致,故用药需辨证论治,兼顾标本。

利尿排便的中草药药方

常用单味利尿排便中草药

中医典籍中记载的利尿排便药品种类繁多,性味归经与功效各有侧重,如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能健脾利水、宁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善治水湿内停、小便短少;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攻下积滞、泻火凉血,用于热结便秘、水肿腹水;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车前子甘寒,归肾膀胱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既能利水又能实大便;冬瓜皮甘凉,归肺小肠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暑,适合水肿尿少,猪苓、薏苡仁、郁李仁、滑石等亦是临床常用药,需根据具体症状配伍使用。

常用利尿排便药方及辨证应用

针对不同证型的利尿排便需求,中医经典方剂与现代经验方均有较好效果,以下为三类常见证型的药方参考:

湿热蕴结证(小便短赤、大便黏滞、舌苔黄腻)

方名:八正散加减
组成:车前子15g,瞿麦12g,萹蓄12g,滑石15g(包煎),栀子10g,大黄6g(后下),甘草6g,灯心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大黄后下以增强泻下之力。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泻浊。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频急涩痛、短赤灼热,或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利尿排便的中草药药方

脾虚湿盛证(肢体水肿、大便溏薄、神疲乏力)

方名:参苓白术散合五皮饮加减
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炒薏苡仁20g,陈皮10g,大腹皮12g,生姜皮6g,泽泻10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可加少量红枣以调和脾胃。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主治:脾虚失运所致的肢体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口干咽燥、小便短少)

方名:增液汤合麻子仁丸加减
组成:玄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5g,火麻仁15g(打碎),杏仁10g,枳实10g,白芍12g,蜂蜜30g(兑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蜂蜜分次兑入以增强润肠通便之效。
功效: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主治:阴液亏虚所致的大便干结如羊粪,口干咽燥,烦渴欲饮,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利尿排便药方应用参考表

方剂名称 主要组成 功效 主证特点
八正散加减 车前子、瞿麦、大黄、栀子等 清热利湿,通腑泻浊 小便短赤、大便黏滞、舌苔黄腻
参苓白术散合五皮饮 党参、白术、茯苓、大腹皮等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肢体水肿、大便溏薄、神疲乏力
增液汤合麻子仁丸 玄参、麦冬、火麻仁、蜂蜜等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大便干结、口干咽燥、小便短少

相关问答FAQs

问:利尿排便的中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利尿排便类中药多分攻下(如大黄)、利水(如泽泻)、润下(如火麻仁)等不同类型,长期服用可能损伤正气,攻下药久用易耗伤气血,导致脾胃虚弱;利水药过度使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需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周期,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改为调理脾胃的方剂,避免“过犹不及”。

利尿排便的中草药药方

问:哪些人不适合用利尿排便的中药?
答: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孕妇:攻下类药(如大黄、芒硝)可能引发流产,利水过猛可能影响胎儿营养;②脾胃虚寒者:寒凉利湿药(如滑石、瞿麦)会加重腹泻、腹痛;③津亏严重者:如高热、脱水患者,过度利尿会耗伤阴液,加重口干、尿少;④无实邪者:如单纯气虚便秘,若用攻下药会损伤元气,导致便秘加重,用药前需明确体质与证型,避免误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中草药用于烟油是否合规安全?
« 上一篇 09-11
中医治疗湿疮的疗效如何?优势有哪些?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