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涵盖感冒、咽炎、喉炎、鼻炎等,中医将其归为“感冒”“咳嗽”“喉痹”“鼻渊”等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病因病机采用疏风解表、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等法,兼顾整体调理与局部症状改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中医对上呼吸道疾病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上呼吸道为“肺之门户”“肺系所属”,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外感六淫(风寒、风热、暑湿、燥邪)是主要病因,其中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邪侵犯人体,导致肺气失宣、卫气不和而发病;若素体正气不足(如气虚、阴虚),或劳逸失度、情志不遂,则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肾为气之根,脾肾功能失调可致病程迁延。
辨证论治是核心
中医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施治。
(一)实证为主:外邪侵袭
-
风寒束表证
-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或葱豉汤(《肘后备急方》),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生姜、葱白,若咳嗽甚加紫苏子、杏仁;鼻塞重加辛夷花、苍耳子。
-
风热犯肺证
- 主症:发热重、微恶风,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黏,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代表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或桑菊饮(《温病条辨》),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芦根、竹叶、甘草,若高热加黄芩、石膏;咽痛甚加玄参、射干。
-
暑湿袭表证
- 主症:多发于夏季,头昏沉胀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肢体困倦,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黏,发热汗出不畅,苔白腻,脉濡数。
-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常用药: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若呕恶加藿香、半夏;泄泻加葛根、黄连。
-
燥邪伤肺证
-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咳出,鼻咽干燥,口渴,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多见于秋季或干燥环境。
-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代表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辨》)或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常用药:桑叶、杏仁、沙参、麦冬、梨皮、浙贝母、天花粉,若咽干甚加玄参、生地黄。
(二)虚实夹杂:正虚感邪
-
气虚感冒证
- 主症:反复感冒,恶寒发热,自汗,恶风,咳嗽声低,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 代表方剂: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玉屏风散(《究原方》)加减,常用药:党参、苏叶、葛根、前胡、陈皮、黄芪、防风、白术,若汗多加麻黄根、浮小麦;纳差加炒白扁豆、焦神曲。
-
阴虚感冒证
- 主症: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解表。
- 代表方剂: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常用药:玉竹、葱白、豆豉、薄荷、白薇、桔梗、甘草,若咳嗽甚加百部、沙参;口干甚加石斛、天花粉。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在上呼吸道疾病治疗中起协同作用,可快速缓解症状。
(一)中药外治法
- 滴鼻/熏鼻法:鼻炎、鼻塞者可用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各10g,煎汤取药液,趁热熏鼻,待温后滴鼻,每日2-3次,可通鼻窍。
- 含漱法:咽痛者用金银花、薄荷、甘草各5g,煎汤含漱,每日数次,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 穴位贴敷:反复感冒者,在三伏天、三九天贴敷肺俞、膏肓、大椎等穴位,常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姜汁调糊,每次4-6小时,可扶正固表。
(二)针灸疗法
-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列缺、肺俞(主穴);风寒加风门、外关;风热加曲池、尺泽;鼻塞加迎香;咽痛加少商(点刺放血)。
- 操作:毫针常规刺,风寒证可加灸法,风热证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3-5次为一疗程。
(三)推拿按摩
- 手法:拿风池、揉太阳、推攒竹、揉迎香、推肺经、摩腹。
- 操作: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儿童及体弱者,可缓解鼻塞、头痛、咳嗽等症状。
(四)食疗调理
- 风寒证:生姜红糖茶(生姜3片、红糖10g,煎水代茶饮),发汗散寒。
- 风热证:梨百合粥(梨1个、百合15g、大米50g,煮粥),润肺清热。
- 气虚证: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大米50g,煮粥),益气健脾。
- 燥邪证:银耳雪梨羹(银耳10g、雪梨1个、冰糖适量,炖服),滋阴润燥。
上呼吸道疾病辨证分型与治疗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加减药物 |
---|---|---|---|---|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无汗、清涕、舌淡苔薄白 |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荆防败毒散 | 紫苏子、杏仁、辛夷花 |
风热犯肺证 | 发热重、咽痛、黄涕、舌红苔薄黄 |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银翘散 | 黄芩、石膏、玄参、射干 |
暑湿袭表证 | 头身困重、胸闷恶心、苔白腻 | 清暑祛湿解表 | 新加香薷饮 | 藿香、半夏、葛根、黄连 |
燥邪伤肺证 | 干咳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少津 |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桑杏汤 | 沙参、麦冬、浙贝母、天花粉 |
气虚感冒证 | 反复感冒、自汗乏力、脉浮无力 |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 参苏饮 | 黄芪、防风、白术、麻黄根 |
阴虚感冒证 | 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红少苔 | 滋阴解表 | 加减葳蕤汤 | 玉竹、白薇、石斛、沙参 |
整体调理与“治未病”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需注重扶正固本,平素可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增强卫气;避免过度劳累、熬夜,耗伤气阴;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油腻;顺应四时,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寒邪,慢性患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需辨证调理肺、脾、肾功能,如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肺肾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减少复发。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西医治疗有什么区别?
A:中医与西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思路不同,西医多针对病原体(如病毒、细菌)采用抗病毒、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快速缓解症状,但可能存在耐药性或副作用;中医则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机体状态,既缓解鼻塞、咳嗽、咽痛等局部症状,又兼顾“扶正祛邪”,增强自身免疫力,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体质虚弱者或对抗生素不耐受者,两者并非对立,重症患者可中西医结合,如高热时用西药退热,配合中药清热解毒,缩短病程。
Q2: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如何调理体质?
A: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多与气虚、阴虚或体质偏寒/热相关,需根据体质类型调理:①气虚体质(易疲劳、自汗、易感冒):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穴;②阴虚体质(口干、盗汗、手足心热):用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或沙参麦冬汤养阴润肺;③痰湿体质(体型肥胖、痰多、胸闷):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饮食忌肥甘厚味;④阳虚体质(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温补肾阳,适当食用生姜、羊肉等温性食物,调理需坚持3-6个月以上,同时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感染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