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接触部位以外发生的炎症性反应,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归为“漆疮”“马桶疮”“膏药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耐,腠理不固,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肌肤,或接触漆、花粉、动物毛皮、某些药物、化妆品等致敏物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而成,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优势。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皮损特点、伴随症状及舌脉象,将本病分为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热蕴肤型 | 皮损鲜红灼热,瘙痒无休,遇热加重,伴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 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苦参、苍术、甘草) |
湿热浸淫型 | 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渗出,滋水淋漓,瘙痒剧烈,伴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萆薢、薏苡仁、黄柏) |
血虚风燥型 | 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肥厚,瘙痒剧烈,遇热或肥皂水洗后加重,伴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细弦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 |
风热蕴肤型多见于急性或初发患者,病机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治以疏风清热为主,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疏风透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养血凉血,标本兼顾;湿热浸淫型常见于渗出明显者,病机为湿热蕴结肌肤,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萆薢渗湿汤利湿分消,二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效;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或反复发作患者,病机为病久血虚生燥、肌肤失养,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中四物汤养血,黄芪益气固表,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标本兼顾。
中药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手段,根据皮损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选择不同的剂型与药物,直达病所,快速缓解症状。
- 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少):宜清热解毒、收湿止痒,可用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外搽,每日3-5次;或青黛散(青黛、石膏、滑石、黄柏)用麻油调敷,每日2次,以清热燥湿、消肿止痒。
- 急性期(渗出多):宜收敛燥湿,可用马齿苋、黄柏、苦参各30g,煎汤冷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通过冷湿敷收缩毛细血管,减少渗出,同时药物直达病灶,清热燥湿。
- 亚急性期:皮损部分干燥、部分渗出,宜用糊剂或油剂保护皮损,如氧化锌糊剂(氧化锌、凡士林)外涂,每日2-3次;或青黛膏(青黛、石膏、煅石膏、凡士林)外搽,既能清热止痒,又能保护创面。
- 慢性期:皮损干燥、肥厚、脱屑,宜润燥止痒、软化角质,可用黄连膏(黄连、黄柏、姜黄、当归、麻油)外涂,每日2次;或蛇床子酊(蛇床子、百部、苦参、75%乙醇浸泡1周后取液)外搽,每日1-2次,以祛风润燥、止痒。
针灸与推拿疗法
针灸与推拿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辅助缓解接触性皮炎的症状,尤其适用于慢性期或反复发作者。
- 针灸:主穴取曲池(清热祛风)、血海(凉血活血)、合谷(疏风解表)、膈俞(养血活血)、脾俞(健脾化湿),风热型加风池、大椎(疏风解表);湿热型加阴陵泉、丰隆(清热利湿);血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血),操作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抑制皮肤组胺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红肿、瘙痒。
- 推拿:适用于慢性期瘙痒明显者,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用拇指按揉法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各1-2分钟,以酸胀为度;然后在患部用轻柔的推法、摩法,操作方向沿肢体走向,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推拿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改善皮肤营养状态,缓解干燥、肥厚。
生活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接触性皮炎的康复离不开科学的调护与预防,以减少复发。
-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多食具有清热利湿、养血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梨、百合、银耳等;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花椒)、鱼腥发物(牛羊肉、海鲜、芒果、菠萝)及易致敏食物(如坚果、乳制品),以免助湿生热或加重过敏反应。
- 避免接触致敏物:明确并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如对金属过敏者避免佩戴含镍饰品,对化妆品过敏者选用无香料、无酒精的温和产品,对洗涤剂过敏者戴手套操作并彻底冲洗衣物,新接触物品前先在前臂内侧小面积试用,无反应再使用。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急性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热水会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瘙痒),沐浴水温以32-37℃为宜,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衣物选择宽松棉质,减少摩擦;慢性期可涂抹保湿霜(如含尿素、神经酰胺的乳液),修复皮肤屏障。
-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开窍于目”,情志不畅(如焦虑、抑郁)易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加重瘙痒,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练八段锦、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疗程因病情轻重、证型不同而异,急性期患者(如风热蕴肤型、湿热浸淫型),若辨证准确、用药规范,一般3-5天皮损红肿、瘙痒可明显缓解,1-2周渗出停止、皮结痂愈合;慢性期患者(如血虚风燥型),因病程长、皮肤屏障受损严重,需2-4周甚至更长时间,需坚持内服中药配合外治法,同时加强生活调护,以养血润燥、修复屏障,若治疗1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方药,排除是否合并感染或其他皮肤病。
问:接触性皮炎患者可以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治疗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在医生指导下,接触性皮炎患者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急性期渗出多时,可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快速止痒,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控制炎症,同时内服中药(如龙胆泻肝汤)调理体质,待渗出减少后逐渐停用西药,以中药巩固治疗,但需注意:① 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产生依赖或皮肤萎缩;② 中药与西药间隔1-2小时服用,减少药物相互作用;③ 含甘草的中药(如甘草、甘芍)与西药同用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高血压、低钾血症患者需慎用;④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皮损变化,若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