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因皮肤或黏膜接触外界致敏物或刺激物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中医学将其归为“漆疮”“膏药风”“马桶癣”等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禀赋不耐,风、湿、热、毒邪侵袭肌肤,或接触毒物(如漆、药物、动物毒素等),导致邪毒蕴结、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注重整体调节,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
中医认为,接触性皮炎的病位在肌肤,与肝、脾、肺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禀赋不耐,外邪侵袭”:若素体血热,复感风热之邪,则热毒蕴结肌肤,发为红斑、丘疹、灼热瘙痒;若脾虚失健,运化无力,湿浊内生,复感风湿之邪,则水湿泛溢肌肤,出现水肿、渗出、糜烂;若病程日久,血燥风盛,则肌肤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临床辨证需结合皮损特点(如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肥厚等)、伴随症状(灼热、瘙痒、疼痛等)及全身表现(舌象、脉象),分清风、湿、热、毒的主次及虚实。
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常分为三型论治,内服方药与外治法相辅相成,具体如下:
(一)风湿热蕴证(急性期,多见于接触强刺激物或过敏体质者)
症状:接触部位鲜红斑片、丘疹、水疱,甚或糜烂、渗出,灼热瘙痒明显,伴心烦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内治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萆薢、薏苡仁、丹皮、赤芍、生甘草,若渗出明显,加苦参、土茯苓以燥湿止痒;瘙痒剧烈,加地肤子、白鲜皮以祛风止痒。
外治法:急性期渗出多者,用马齿苋、黄柏、苦参各30g煎水冷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以清热燥湿、收敛止渗;渗出减少后,用青黛膏(青黛、石膏、滑石、凡士林)外涂,每日1-2次,以解毒生肌。
(二)血热风燥证(亚急性或慢性期,皮损以红斑、干燥、脱屑为主)
症状:皮损暗红或淡红,干燥、脱屑、肥厚,瘙痒阵作,遇热加重,伴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凉血祛风,润燥止痒。
内治方药: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荆芥、防风、蝉蜕、生地、当归、赤芍、丹皮、白蒺藜、何首乌、甘草,若瘙痒难眠,加珍珠母、生龙骨以重镇安神;皮肤肥厚明显,加鸡血藤、丹参以养血活血。
外治法:用当归、地肤子、蛇床子各30g煎水外洗,每日1次,洗后涂以黄连膏(黄连、当归、黄柏、姜黄、麻油)或紫草油,以润肤止痒。
(三)脾虚湿蕴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见于素体脾虚者)
症状:皮损色淡或暗红,水肿、渗出少,瘙痒缠绵,伴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止痒。
内治方药:参苓白术散合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苍术、厚朴、猪苓、泽泻、甘草,若腹胀便溏,加焦山楂、炒麦芽以健脾消食;瘙痒日久,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祛风。
外治法:用苍术、黄柏、艾叶各20g煎水熏洗,每日1次,洗后扑以爽身粉或氧化锌粉,以燥湿收敛。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外治外,中医特色疗法可增强疗效:
- 针灸:取曲池(清热)、血海(凉血)、合谷(祛风)、足三里(健脾)等穴位,针刺或艾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慢性期反复发作者。
- 拔罐:在背部膀胱经(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走罐或闪罐,以疏通经络、祛湿排毒,每周1-2次,适用于脾虚湿蕴证。
- 药膳调理:薏米赤小豆粥(薏米、赤小豆、粳米煮粥)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湿蕴证;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绿豆、甘草煮汤)清热解毒,适用于风湿热蕴证。
调护与预防
- 避免接触致敏物:详细询问并排查致敏源(如金属、化妆品、染发剂、植物等),避免再次接触。
- 饮食调理:忌辛辣、海鲜、酒类等发物,多食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 皮肤护理:急性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慢性期注意保湿,防止皮肤干燥。
- 情志调畅:焦虑、紧张情绪可加重瘙痒,需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配合情志疏导。
相关问答FAQs
Q1:接触性皮炎中医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A1: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体质而异,急性期(风湿热蕴证)经内服中药、外用湿敷后,通常3-5天灼热瘙痒可减轻,1周左右皮损逐渐消退;慢性期(血热风燥、脾虚湿蕴证)需调理脏腑功能,一般2-4周症状明显改善,顽固者需1-2个月,建议坚持治疗,避免中途停药导致复发。
Q2:中医治疗期间可以配合西药吗?
A2:可以,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搭配,急性期皮损广泛、渗出明显时,可短期配合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快速控制炎症,待渗出减少后逐渐停用,改用中药外治;慢性期瘙痒剧烈时,可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症状,同时配合中药内服调理体质,避免长期滥用激素,以免产生依赖或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