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健康是人体消化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现代人因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等原因,常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腹泻、胃炎等问题,中草药在肠胃治疗中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优势,通过辨证施治,既能缓解症状,又能调理脾胃功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肠胃治疗中草药的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及用法,帮助读者通过外观识别这些草药,并结合实际需求合理使用。
常见肠胃治疗中草药及形态特征
陈皮
来源:芸香科植物橘的成熟果皮。
植物形态:橘树为常绿小乔木,单身复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钝裂齿或圆裂齿;花白色,单生或簇生叶腋;果实扁圆形,果皮易剥离。
药用部位特征:成熟果皮,常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油室(对光透视清晰),内表面浅黄白色,附有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食欲不振,或湿阻中焦的腹胀便溏。
用法:煎服,3-10g,或入丸散,陈久者良,称“陈皮”。
注意: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山楂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边缘有3-5羽状浅裂,叶尖锐尖;花白色,伞房花序;果实近球形,直径1-2.5cm,深红色,有淡色斑点。
药用部位特征:果实类球形,外皮深红色,有细皱纹和黄白色小斑点,顶端有凹陷的花柱基,基部有果柄残痕;果肉深黄色,质硬,味酸、微甜。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其擅长肉食积滞,可缓解脘腹胀满、腹痛泄泻,也可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用法:煎服,9-12g;生山楂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炒焦后)增强止泻作用。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忌用(因其有收缩子宫作用)。
茯苓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植物形态:寄生于松树根上,菌核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表面有深褐色皱皮,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颗粒状。
药用部位特征:药材多为去皮的白色或淡红色部分,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有凹坑或皱缩,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裂隙或松根(“茯苓块”),或呈不规则碎片(“茯苓片”),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食少便溏、水肿尿少,或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
用法:煎服,10-15g;可利水渗湿用茯苓皮,宁心安神用茯神(带松根的白色部分)。
注意:虚寒精滑者忌用。
白术
来源: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片羽状深裂,侧裂片1-2对,顶端裂片较大,叶脉明显;头状花序单生枝顶,花冠紫红色。
药用部位特征:根茎类圆柱形,上端有残留的茎基和芽痕,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瘤状突起及须根痕,质坚硬,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点状油室(“朱砂点”),气清香,味甘、微辛、苦。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导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水湿内停的痰饮水肿、小便不利,亦可用于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用法:煎服,6-12g;炒白术(麸炒)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偏于燥湿。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簇生,叶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再羽状深裂;花白色,蓇葖果。
药用部位特征:根茎细小,分枝多集聚成簇,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残基,断面金黄色,味极苦,味连(黄连)多分枝,雅连(三角叶黄连)较粗壮,云连(云连)较细小,无分枝。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中焦湿热,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亦可用于热病高热、心烦失眠、痈肿疔疮。
用法:煎服,2-5g;研末吞服1-1.5g/次,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过量可致呕吐、腹泻。
干姜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分枝,叶片披针形,绿色,花黄绿色,苞片卵形。
药用部位特征:根茎呈扁平或不规则块状,有分枝,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粗糙,环节明显,有圆形根痕或须根残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颗粒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或寒饮咳喘、痰多清稀。
用法:煎服,3-10g;炮姜(炒炭后)温经止血,止泻作用增强。
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甘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及根茎圆柱形,外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叶片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7枚,卵形或椭圆形,花紫色,荚果弯曲,镰刀状或环状。
药用部位特征:根及根茎呈长圆柱形,外皮红棕色、灰棕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味甜特殊。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或咳嗽痰多、咽喉肿痛,亦可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并能缓和药性、解药毒。
用法:煎服,3-10g;生用清热解毒,炙用(蜜炙)补中益气。
注意:大剂量久服可致水肿,湿盛中满者忌用。
鸡内金
来源: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内壁。
药用部位特征:不规则皱缩的囊状,表面金黄色或黄褐色,半透明,有明显的条状皱纹,质脆,易碎,断面呈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功效:消食健胃,涩精止遗,主治食积停滞、小儿疳积、脘腹胀满、呕吐泻痢,或肾虚遗精、遗尿。
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效果更佳,每次1.5-3g。
注意: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中草药信息速查表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用法用量 | 图片识别要点 |
---|---|---|---|---|---|
陈皮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 | 3-10g,煎服 | 外表面橙红有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 |
山楂 |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 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 | 9-12g,焦山楂止泻 | 球形深红有黄白斑点,果肉深黄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 脾虚泄泻,水肿尿少,心悸失眠 | 10-15g,煎服 | 白色或淡红色,表面凹坑,断面颗粒性 |
白术 | 苦、甘,温;归脾、胃经 | 益气健脾,燥湿利水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 | 6-12g,炒用健脾 | 灰黄色有瘤状突起,断面有“朱砂点”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 | 2-5g,煎服 | 黄褐色,断面金黄,味极苦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 | 3-10g,煎服 | 灰黄有环节,断面灰白,气香辛辣 |
甘草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脾虚乏力,咳嗽痰多,脘腹挛急 | 3-10g,煎服 | 红棕色外皮,断面黄白味甜 |
鸡内金 |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 食积停滞,小儿疳积,遗精遗尿 | 3-10g,研末服 | 金黄色半透明,有条状皱纹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肠胃不适使用中草药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肠胃不适使用中草药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首先明确寒热虚实:如寒性腹痛(喜温按、吐清水)宜用干姜、高良姜;热性泄泻(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宜用黄连、黄芩,其次注意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藜芦,畏戟),再者控制用量,避免过量(如黄连苦寒过量易伤脾胃,每日不超过5g),特殊人群需慎用:孕妇忌用山楂、干姜(活血、温燥);阴虚火旺者忌用干姜、高良姜(温燥伤阴);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便血、脱水等,应及时就医。
问题2:中草药治疗肠胃病多久见效?
解答:中草药治疗肠胃病的见效时间因病情、体质、用药准确性而异,一般而言,急性肠胃炎(如湿热泄泻,表现为腹痛、泻下急迫、臭秽)用黄连、黄芩、葛根等清热燥湿药,1-3天可缓解症状;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需调理脾胃,用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理气药,1-2周可见食欲改善,腹胀减轻;脾胃虚弱型泄泻(如晨起腹泻、完谷不化)用参苓白术散(含白术、茯苓、山药等),需2-4周巩固疗效,若用药1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可能是辨证不当或药不对症,需及时调整处方,切勿自行延长用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