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图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药专家历时十余年编撰完成的一部权威性中草药图文专著,自1975年首版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再版,系统整理了我国中草药资源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医药领域最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之一,全书以“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收录了我国常见及重要的中草药品种,涵盖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通过文字描述与图像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中草药的基源、性状、性味、功效及现代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教学、临床应用、科研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

编撰背景与历程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我国现有中草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长期以来,中草药知识多散见于历代医籍、地方志及民间经验,缺乏系统整理与标准化呈现,20世纪70年代,为响应国家“整理提高中医药学”的号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30余家科研院校的500余名专家,启动《全国中草药汇编》编撰工作,并于1975年出版第一版,此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先后于1986年、1996年、2014年进行修订,收录品种从最初的4000余种增至现在的6000余种,全国中草药汇编图”作为核心组成部分,收录高清原植物图、药材图、显微特征图等逾万幅,直观展现中草药的形态鉴别特征。

内容结构与核心模块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的内容编排以“基源鉴定-性状描述-传统应用-现代研究”为主线,每个药材条目包含以下核心模块:

基源鉴定

明确药材的基源来源,包括原植物(拉丁学名、科属、别名)、原动物(拉丁学名、科属、分布)、原矿物(化学成分、产地),确保品种准确性,黄芪条目中会注明“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区分不同基源对药效的影响。

性状描述

详细记录药材的形态特征,包括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如“黄芪根呈圆柱形,长20-50cm,直径1-3cm,表面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以及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断面等性状特征,结合显微鉴别(如粉末特征、组织构造),为药材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

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材的“四气五味”(如黄芪性微温,味甘)、归经(归脾、肺经)及功能主治(如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并列举经典方剂(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补充现代适应症(如黄芪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整合现代研究成果,列出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如黄芪含黄芪甲苷、黄芪多糖、黄酮类等),并通过药理实验数据说明其作用机制(如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部分条目还收录了毒理学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明确药材的常用剂量(如黄芪内服煎汤10-30g)、炮制方法(如蜜黄芪、生黄芪的区别)、使用禁忌(如黄芪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禁用),并标注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体现“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理念。

以下以“黄芪”为例,展示条目核心内容概要: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

模块 内容示例
基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的干燥根。
性状 根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纤维性,味微甜,有豆腥气。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化学成分 含黄芪甲苷(C41H68O14)、黄芪多糖(APS)、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等。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抗应激,抗衰老,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糖。
用法用量 煎汤,10-30g;或入丸、散。

特点与价值

  1. 权威性与科学性:由国家级专家团队编撰,内容严格依据《中国药典》《中药材标准》及最新科研成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系统性与全面性:按科属分类编排,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常见药材到珍稀品种,系统呈现中草药资源全貌,覆盖“辨-采-加-用”全链条知识。
  3. 图文并茂:逾万幅高清图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涵盖原植物生境、药材饮片、显微特征等,解决“认药难”问题,尤其适合基层中医药人员学习。
  4. 传统与现代结合:既保留传统中医药理论精髓,又融入现代化学、药理学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传播。
  5. 实用性强:适用于中医药院校教学、临床医师处方、中药企业研发及中药爱好者自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对中医药发展的意义

《全国中草药汇编图》的出版,不仅系统整理了我国中草药资源,还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书中对易混淆药材(如北沙参与南沙参、红花与西红花)的鉴别要点,成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其收录的现代药理研究数据,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方向(如青蒿素的发现即源于对中药青蒿的系统研究),该书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医药的重要窗口。

相关问答FAQs

Q1:《全国中草药汇编图》与《中国药典》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A:两者定位不同。《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具有法律效力,收载品种多为临床常用、质量可控的药材,侧重“药品质量标准”(如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是药品生产、流通、检验的法定依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图》则是综合性参考工具书,收载品种更广(包括民间草药、民族药),内容更详尽(涵盖基源、传统应用、现代研究等),侧重“资源整理与知识普及”,适合教学、科研及深度学习,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体系。

Q2:如何利用《全国中草药汇编图》鉴别易混淆的中药材?
A:可通过“图文对比+特征鉴别”法:对照书中“基源”明确植物学名,避免同名异物(如“白头翁”有毛茛科、菊科等多个来源,仅毛茛科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具正品药效);观察“性状描述”中的关键特征(如黄芪的“豆腥气”、甘草的“有粉性”),结合药材图片对比形态差异;参考“显微鉴别”部分(如黄连的“过桥”特征、人参的“树脂道”),通过粉末或组织切片进一步确认,对于相似品(如北沙参与南沙参),可重点比较根的质地(北沙参质硬、南沙参质松)和横切面纹理(北沙参形成层环明显、南沙参皮部易剥离),确保准确鉴别。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樟树主要药材
« 上一篇 09-11
咽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