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珠子”作为中药材,通常是指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因其药材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断面淡黄色或黄褐色,质地坚硬,部分加工后形似珠子,故民间俗称“黄珠子”,黄药子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本草拾遗》,性寒,味苦,归肺、肝、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化痰散结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咳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瘿瘤(甲状腺肿)、毒蛇咬伤等症。
黄珠子(黄药子)的性状特征
黄药子的药材性状因加工方式不同略有差异,以下为原药材及饮片的主要特征,可通过表格清晰呈现:
项目 | 描述 |
---|---|
形状 | 原药材呈类圆形、结节状或不规则团块,常有分支,长3-10cm,直径2-7cm。 |
表面颜色 | 棕褐色至暗褐色,有不规则的皱纹、须根残基及横向突起的皮孔,部分有未除尽的栓皮。 |
质地 | 坚硬,难折断。 |
断面特征 | 淡黄色或黄褐色,角质样或纤维性,散有点状或条状维管束(筋脉点),近皮处可见黄白色点状或线状石细胞环。 |
气味与味道 | 气微,味苦。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黄药子性寒,味苦,归肺、肝、心经,其功效与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黄药子苦寒,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内服,如《本草汇言》记载黄药子“主痈疽疮肿,瘿疾结核”,对热毒壅结之症有较好疗效。
凉血止血,止血安络
其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咳血、衄血、吐血、尿血等症,常与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配伍,增强凉血止血之效,如治疗肺热咳血,可配伍黄芩、桑白皮、栀子等清肺泻火。
化痰散结,消瘿解毒
黄药子是治疗瘿瘤(甲状腺肿)的常用药,尤其对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瘰疬有较好效果,其能化痰软坚、散结解毒,常配伍昆布、海藻、贝母等,如《千金方》中黄药子酒,用黄药子浸酒治疗瘿气,现代临床也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增生等疾病。
解蛇虫毒,杀虫止痒
外用可解毒杀虫,治疗毒蛇咬伤、疥癣、湿疮等,如《岭南采药录》记载黄药子“治毒蛇咬伤,捣烂敷之”,可内服外敷并用,以增强解毒效果。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磨汁涂。
- 炮制:生用清热解毒力强,蜜炙后可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使用注意
- 有小毒,慎用久服:黄药子含黄药子素、薯蓣皂苷等成分,过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肝区疼痛等,故需严格控制用量,不宜久服,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 脾胃虚寒者慎用:其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黄药子有潜在肝肾毒性,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胎儿健康。
- 忌与乌头类药材同用:中药十八反记载“乌头反半瓜蒌、贝蔹及攻乌”,黄药子与乌头类药材(如川乌、草乌)同用可能增加毒性,需避免配伍。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药子主要含黄药子素、薯蓣皂苷、鞣质、淀粉、多糖等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抗炎与免疫调节
黄药子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足肿胀)和慢性炎症(如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其多糖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抗甲状腺作用
黄药子中的黄药子素、碘化物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有治疗作用,但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肿瘤作用
薯蓣皂苷等成分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对肝癌、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促进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保肝与抗氧化
黄药子提取物能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酶(如SOD、GSH-Px)活性,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诱导)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其本身在过量时可能引起肝损伤,需合理使用。
临床应用上,黄药子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慢性支气管炎(止咳化痰)、痈疮肿毒等,现代制剂如黄药子酒剂、糖浆剂等,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黄珠子(黄药子)服用后出现肝区不适怎么办?
A1:黄药子具有一定肝肾毒性,若服用后出现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等肝损伤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如ALT、AST、胆红素等)评估损伤程度,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如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用药前需告知医生自身肝肾功能情况,肝功能不全者禁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建议每月1次)。
Q2:黄珠子和黄连都是黄色药材,功效有什么区别?
A2:黄珠子(黄药子)与黄连虽均为黄色苦寒之品,但功效侧重不同:黄连主要归心、脾、胃、肝、胆经,清热燥湿力强,尤善清中焦湿热,治疗湿热痞满、泻痢呕吐、高热神昏等,并能泻心火、解热毒;黄药子则归肺、肝、心经,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痰散结,更常用于治疗热毒疮肿、血热出血、瘿瘤等,简言之,黄连以“燥湿、泻心火”见长,黄药子以“解毒散结、凉血止血”为优,二者不可替代,需根据病症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