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是临床常用的健脾化湿药,其性味甘、淡,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症,由于白扁豆的形态、颜色及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准确识别其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对临床应用和资源鉴别至关重要,以下从植物特征、药材性状、常见品种、识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上图片识别指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白扁豆的形态特征。
白扁豆的植物形态特征
白扁豆原产于印度,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其植株形态具有典型的豆科特征,可通过以下细节进行识别:
根与茎
根为直根系,主根细长,侧根较少;茎为缠绕性草质藤本,长可达6米,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或淡紫色,表面被稀疏短柔毛,老茎木质化,茎节处易生不定根。
叶
叶为三出复叶,叶柄长4-14厘米,被柔毛;托叶叶状,卵形,长约1厘米,早落;小叶宽卵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3-9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截形,全缘,两面沿叶脉被疏柔毛,叶柄极短,长约1-3毫米。
花
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厘米,花序轴被柔毛;花梗长5-8毫米,基部有1枚线形苞片;花萼钟状,萼齿5,三角形,上部2齿几完全合生,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广椭圆形,基部两侧有耳,翼瓣镰刀状,龙骨瓣比翼瓣稍大;雄蕊10枚,二体(9+1),子房线形,被毛,花柱弯曲,柱头顶生。
果实与种子
荚果扁平,长椭圆形或镰刀形,长5-7厘米,宽1.3-2厘米,先端有弯曲的喙,边缘有隆起的脊,表面光滑,老熟时呈黄白色或黄褐色,内含种子3-6粒;种子扁椭圆形或卵圆形,长0.8-1.3厘米,宽0.6-0.9厘米,厚0.4-0.7厘米,表面淡黄白色或淡棕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种脐,长约种子长度的1/3-1/2,种脐一端有珠孔,另一端有种脊,种皮薄而脆,子叶2片,肥厚,黄白色或淡绿色,富含淀粉。
白扁豆的药材性状
作为中草药使用的白扁豆,多为干燥成熟种子,其性状特征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以下是商品白扁豆的典型性状描述:
形状与大小
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厘米,宽0.6-0.9厘米,厚0.3-0.6厘米,大小均匀,边缘一侧较薄,另一侧较厚。
表面特征
表面类白色、淡黄白色或淡棕色,平滑有光泽,具细密的纵向纹理(种皮纹路),放大可见细小疣状突起;种脐显著,位于种子边缘一端,呈白色新月形(俗称“小白眉”),长约0.3-0.6厘米,上端与种脊相连,下端达种子腹面中央,种脐凹陷处可见珠孔(小凹点)。
质地与断面
质地坚硬,种皮薄而脆,易破碎;破碎后可见种皮与子叶分离,子叶2片,肥厚,黄白色或淡绿色,呈角质样,胚根细小,位于子叶之间,胚乳已退化。
气味
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味微甜。
白扁豆的常见品种及图片识别要点
由于产地、栽培品种及加工方式不同,市场上白扁豆存在多个变种,以下为常见品种的特征对比,可通过图片中的关键细节区分:
品种名称 | 植物特征 | 果实与种子特征 | 图片识别要点 |
---|---|---|---|
白扁豆(主流) | 茎绿色,花白色,荚果淡绿色 | 种子类白色,种脐明显呈新月形 | 表色最浅,种脐白色突出,为药典收载正品 |
灰扁豆 | 茎淡紫色,花淡紫色,荚果灰绿色 | 种子灰白色,种脐灰白色,形状较小 | 表色灰白,种脐颜色较浅,多见于南方产区 |
红扁豆 | 茎紫红色,花紫红色,荚果红褐色 | 种子暗红棕色,种脐深褐色,扁圆形 | 表色红棕,种脐深色,较少作药用 |
猪耳朵扁豆 | 荚果肥大,形似猪耳,表面有皱褶 | 种子较大,边缘较薄,种脐呈长条形 | 荚果特征明显,种子个体较大 |
白扁豆图片识别的核心要点
若通过图片鉴别白扁豆,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避免与混淆品种(如扁豆、赤小豆等)混淆:
- 形状与厚度:白扁豆为“扁”椭圆形,厚度较薄(约0.3-0.6厘米),而普通扁豆种子多呈肾形,较厚;赤小豆呈圆柱形,两端稍尖,无“扁”的特征。
- 种脐特征:白扁豆的种脐为“新月形”或“眉形”,白色或灰白色,位于种子边缘一端,这是区别于其他豆类的关键标志(如赤小豆种脐为椭圆形,凹陷明显;扁豆种脐为线形,颜色较深)。
- 表面颜色与光泽:正品白扁豆表面光滑有光泽,色淡(类白至淡黄),而伪品(如扁豆)表面颜色较深(黄褐至深褐),光泽度差。
- 子叶颜色:破碎后白扁豆的子叶为黄白色或淡绿色,质地坚硬;而有些混淆品(如豌豆)子叶为绿色,质地较软。
白扁豆的伪品鉴别
市场上常见将扁豆、赤小豆等冒充白扁豆使用,需注意以下区别:
- 扁豆:种子呈肾形,长0.6-1厘米,宽0.4-0.8厘米,表面褐色或暗褐色,种脐线形,长约0.3厘米,颜色与种子相近,无白色新月形种脐。
- 赤小豆:种子呈圆柱形,长0.5-0.8厘米,直径0.3-0.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种脐椭圆形,凹陷明显,白色,但形状为“椭圆形”而非“新月形”,且个体较小。
白扁豆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白扁豆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瘠薄,适宜生长在温度20-30℃、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忌积水,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其中安徽亳州、河南商丘为传统道地产区,所产白扁豆以粒大饱满、色白、种脐明显而著称。
白扁豆的采收与加工
白扁豆的采收期为秋季果实成熟时(9-11月),当荚果由绿变黄白、果壳变硬时,连同茎枝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再晒至全干(含水量不超过13%),筛除杂质即可,加工时需注意:未成熟的荚果(“生扁豆”)含毒性成分(植物血凝素),需炒制(炒至微黄)后入药,以降低毒性,增强健脾功效。
白扁豆的药用价值与现代研究
白扁豆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淀粉、氨基酸、钙、磷、铁及扁豆苷、植物血凝素等,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力、抗病毒、降血糖等作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夏季暑湿感冒等症,其“健脾化湿”功效在中医“培土生金”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白扁豆的图片和日常食用的扁豆有什么区别?
解答:白扁豆作为中草药使用的是干燥成熟种子,而日常食用的扁豆(鲜豆角)是其未成熟的嫩荚果,从形态上看,白扁豆种子为扁椭圆形,有白色新月形种脐,表面光滑;鲜扁豆荚果为扁平条形,绿色,内含未成熟的种子(肾形,绿色),鲜扁豆需充分加热煮熟,否则含有的植物血凝素可能引起中毒,而药用白扁豆需炒制后使用,以降低毒性。
问题2:如何通过图片判断白扁豆的品质优劣?
解答:优质白扁豆的图片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无瘪粒;②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光泽,无明显黑斑、虫蛀或霉变;③种脐呈明显的白色新月形,凸起或凹陷明显;④子叶黄白色,质地坚硬,无破碎,劣质白扁豆则表现为颗粒干瘪、表面色深(发灰或发暗)、种脐模糊、有杂质或虫蛀痕迹,购买时可结合图片对比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