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驱寒是中医临床中针对外感风寒、风寒湿痹等病症的常用治法,主要通过发散风寒、温里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缓解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关节冷痛等症状,中草药在祛风驱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详细介绍常见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发散风寒类中草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汗解表、疏散风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等。
麻黄
-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常配伍桂枝(如麻黄汤);治疗风水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生姜、石膏等;也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 用法用量:煎服,3-6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
- 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过量易致心悸、失眠。
桂枝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无论表虚表实),常配伍白芍(如桂枝汤);治疗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生姜(如桂枝附子汤);还可用于心悸、痰饮等。
- 用法用量:煎服,3-9g。
- 注意事项:热病伤津、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紫苏叶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配伍香附、陈皮;治疗脾胃气滞,胸闷呕吐,配伍藿香、砂仁;解鱼蟹中毒,单用或配伍生姜、生甘草。
-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 注意事项:温病及气虚表虚者忌用。
生姜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可煎汤加红糖热服;治疗胃寒呕吐,单用或配伍半夏、砂仁;肺寒咳嗽,配伍细辛、五味子。
-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目赤内热者忌用。
荆芥
-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生用偏辛散,炒炭偏止血),配伍防风、羌活;治疗麻疹初期、风疹瘙痒,配伍薄荷、蝉蜕;疮疡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
- 用法用量:煎服,5-10g;解表生用,止血炒炭用。
- 注意事项:表多汗者慎用。
温里驱寒类中草药
温里药性味多辛热或辛温,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寒邪直中里脏、阳虚寒凝、寒湿痹痛等症,症见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关节冷痛等。
附子
-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应用:用于亡阳虚脱,四肢厥逆、脉微欲绝,配伍干姜、甘草(如四逆汤);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宫冷,配伍肉桂、熟地;寒湿痹痛,关节冷痛,配伍桂枝、白术。
-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阴虚阳亢者禁用。
干姜
-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应用:用于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配伍高良姜、香附;亡阳厥逆,配附子、甘草(如四逆汤);寒饮咳喘,痰多清稀,配伍细辛、五味子。
-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炮姜温中止泻,止血,用量3-6g。
-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
-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 应用: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配附子、熟地;寒湿痹痛,腰冷痛,配独活、桑寄生;脘腹冷痛,配高良姜、吴茱萸;虚阳上浮,面红戴阳,配伍山茱萸、附子。
-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里有实热、孕妇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吴茱萸
-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 应用:用于寒凝肝经,少腹冷痛、疝痛,配小茴香、川楝子;胃寒呕吐,配生姜、人参;脾肾阳虚,五更泄泻,配补骨脂、肉豆蔻。
-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常见祛风驱寒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见应用 | 用法用量(煎服) | 注意事项 |
---|---|---|---|---|---|
麻黄 | 辛微苦,温;肺膀胱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表实证,无汗而喘 | 3-6g | 高血压、心脏病慎用 |
桂枝 | 辛甘,温;心肺膀胱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感冒有汗/无汗,风寒湿痹 | 3-9g | 阴虚火旺者忌用 |
紫苏叶 | 辛,温;肺脾 | 发汗解表,行气和胃 | 风寒感冒兼胸闷,鱼蟹中毒 | 5-10g | 表虚有汗者忌用 |
生姜 | 辛,温;肺脾胃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风寒轻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 3-10g | 阴虚内热者忌用 |
附子 | 辛甘大热;心肾脾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 亡阳虚脱,肾阳不足,寒湿痹痛 | 3-15g(先煎) | 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等 |
干姜 | 辛,热;脾胃肾心肺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脾胃寒证,亡阳厥逆,寒饮咳喘 | 3-10g | 阴虚内热者忌用 |
祛风驱寒的中草药需根据具体病症辨证选用:发散风寒药适用于风寒表证,温里药适用于里寒证,使用时需注意药物性味、配伍禁忌及用量,如附子、吴茱萸有毒,需规范炮制;麻黄、桂枝发汗力强,体虚者慎用,风寒病症常夹湿、夹滞,可配伍祛湿、行气药增强疗效,如苍术、陈皮等,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祛风驱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服用,祛风驱寒药多辛温,长期使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咽痛、便秘等阴虚症状,长期服用桂枝可能加重内热,附子过量易中毒,需根据病情辨证用药,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用或调整用药方案,体质虚弱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配伍益气养阴药(如麦冬、石斛)调理。
Q2: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如何区分?用错药会有什么后果?
A2:区分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主要依据症状:风寒感冒以“寒”为主,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治宜发散风寒(如麻黄、桂枝);风热感冒以“热”为主,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鼻塞流黄涕、舌苔薄黄,治宜疏散风热(如薄荷、金银花),若风寒感冒误用寒凉药(如黄芩、金银花),易导致“闭门留寇”,加重恶寒、无汗等症状;风热感冒误用温药(如麻黄、干姜),易助热伤阴,导致咽痛加剧、口渴等,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用药,避免“寒热错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