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口腔疾病,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凝乳样斑块,不易拭去,若强行剥离则可见红色创面,常伴有烦躁哭闹、拒乳、口臭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或脾胃虚寒密切相关,治疗以清热泻火、滋阴降火、温中健脾为基本原则,结合内服药物与外治法,多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对鹅口疮的认识可追溯至古代医籍,如《诸病源候论》称“鹅口候”,描述为“小儿初生,口中白屑,乃至舌上,如鹅之口,故谓之鹅口”,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三型:一是心脾积热,多因喂养不当,过食辛辣厚味,或胎热内传,导致心火上炎、脾经积热,热邪熏蒸口腔而发病;二是虚火上炎,常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体虚,阴液耗伤,水不济火,虚火循经上熏口腔;三是脾胃虚寒,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寒湿凝滞,上泛口腔所致。
辨证分型与治疗
鹅口疮的中医治疗需根据辨证结果分型论治,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相结合,具体分型及治法如下表所示:
分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及加减 |
---|---|---|---|
心脾积热型 | 口腔黏膜白屑堆积,周围红肿明显,烦躁哭闹,拒乳,口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 | 清心泻脾,解毒泻火 | 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生地、木通、竹叶、黄连、栀子、藿香、防风、石膏、甘草等 |
虚火上炎型 | 口腔白屑散在,周围红肿不著,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少苔或花剥苔 |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 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肉桂等 |
脾胃虚寒型 | 口腔白屑稀疏,色淡红,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 温中健脾,散寒化湿 | 附子理中丸加减: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等 |
内治法:心脾积热型以清泻心脾积热为主,方中黄连、栀子清热解毒,木通、竹叶导热下行,藿香、防风化湿醒脾;虚火上炎型需滋肾阴、清虚火,知母、黄柏坚阴泻火,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少佐肉桂引火归元;脾胃虚寒型当温中健脾,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甘草渗湿和中,临床中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加减,如便秘者加枳实、槟榔,便溏者加炒扁豆、炒薏苡仁。
外治法:外治是鹅口疮治疗的重要环节,可直接作用于病所,缓解症状,常用方法包括:①冰硼散吹敷:取冰硼散少许,用棉签蘸取涂于患处,每日3-5次,适用于心脾积热型,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②青黛散涂敷:将青黛散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各型,尤其对红肿明显者效果更佳;③中药漱口:用黄连3g、金银花6g、甘草3g煎水,待凉后漱口或擦拭口腔,每日3-4次,清热解毒,预防感染;④穴位贴敷:虚寒型患儿可取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涌泉穴,每晚1次,晨起取下,引火下行、温中散寒。
针灸疗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常用穴位为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每穴3-5滴,清热解毒)、合谷(清泻阳明经热)、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滋阴降火),每日1次,3-5次为一疗程,虚寒型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穴,温阳散寒。
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鹅口疮的调护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喂养方面,母乳喂养者应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及甜腻食物,人工喂养者需注意奶具消毒,奶嘴、奶瓶每日煮沸消毒;患儿饮食宜温凉适宜,避免过烫或过冷,多饮温水,保持口腔湿润;哺乳前后用温开水清洁口腔,较大儿童可指导其漱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若患儿为虚寒体质,可适当食用生姜、红枣、山药等健脾温食之品,忌生冷、寒凉食物。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鹅口疮能用中药漱口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解答:鹅口疮可以用中药漱口,具有清热解毒、缓解症状的作用,常用漱口方为黄连3g、金银花6g、甘草3g,加水煎煮10分钟,取药液放凉后用棉签蘸取擦拭口腔,或让患儿含漱(适用于能配合的较大儿童),注意事项包括:①药液需放凉至室温,避免烫伤口腔黏膜;②漱口后30分钟内不宜进食或饮水,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③若口腔黏膜有破溃,动作需轻柔,避免刺激疼痛;④连续使用3天症状无缓解,需及时就医。
问题2:中医治疗鹅口疮需要忌口吗?哺乳期母亲需要注意饮食吗?
解答:中医治疗鹅口疮期间需要忌口,具体需根据患儿证型调整:心脾积热型应忌辛辣(如辣椒、花椒)、甜腻(如巧克力、糖果)及温燥食物(如羊肉、龙眼),以免助热生湿;虚火上炎型应忌辛辣、油炸及温补类食物(如人参、鹿茸),以防耗伤阴液;脾胃虚寒型应忌生冷(如冷饮、西瓜)、寒凉食物(如苦瓜、螃蟹),以免损伤脾阳,哺乳期母亲的饮食需与患儿忌口一致,若为母乳喂养,母亲饮食中的刺激性成分可通过乳汁影响患儿,加重病情,因此建议母亲饮食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泥等,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