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粱,又名野高粱、甜根子草、糖草等,为禾本科蜀黍属植物蜀黍(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的野生变种或近缘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的山坡、田埂、沟边等向阳处,因其植株形态似高粱而多生长于山地,故名“山高粱”,作为民间常用的传统药材,其根、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其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原与植物形态
山高粱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3米,茎直立,基部节上常生根,具纵棱,叶片线形,长30-6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抱茎,叶面粗糙,叶背光滑,圆锥花序直立或下垂,长20-40厘米,分枝轮生,小穗孪生,一有柄一无柄,颖果倒卵形,成熟时红棕色或褐色,其与栽培高粱的主要区别在于:野生状态下植株更高大,花序分枝较疏松,籽粒较小且不饱满,根系更发达,根茎常横生,富含纤维和汁液。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山高粱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胃、肝经,传统中医认为,其根及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咳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热毒病症: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药;
- 湿热黄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配茵陈、栀子以增强利湿退黄之效;
- 呼吸系统疾病: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可配桑白皮、浙贝母等,或鲜品捣烂取汁服;
- 出血证:如咳血、吐血、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或炒炭研末内服;
- 疮痈肿毒:皮肤疮疡、乳痈初起,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野菊花煎汤熏洗。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山高粱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为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主要成分包括: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山奈酚、槲皮素、芦丁 | 抗氧化、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多糖类 | 多糖SPP-1、SPP-2 | 免疫调节、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 |
生物碱 | 甜菜碱、胆碱 | 保肝、降血脂、调节神经功能 |
挥发油 | 柠檬烯、月桂烯、香叶烯 | 抗菌、止咳、祛痰 |
微量元素 | 锌、铁、锰、硒 | 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参与酶合成 |
有机酸 | 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 | 利尿、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
药理作用
- 抗炎与免疫调节:山高粱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足肿胀;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吞噬指数,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保肝利胆:甜菜碱和多糖能降低四氯化碳致肝损伤小鼠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用于辅助治疗黄疸型肝炎。
- 抗氧化与抗衰老:富含的芦丁和硒元素可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细胞衰老,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 止咳与祛痰: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月桂烯等成分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排出;同时抑制咳嗽中枢,发挥镇咳作用,对感冒引起的咳嗽效果显著。
- 止血与促进伤口愈合:鲜品捣烂外敷可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多糖成分能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常用于外伤出血和疮疡溃烂。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 用法: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煎水洗。
- 用量:常规用量为每日15-30g,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外用以局部无红肿、瘙痒为度。
- 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性寒,易致腹泻);
- 孕妇忌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
- 对禾本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十八反配伍禁忌)。
现代应用与临床案例
山高粱常用于制剂或复方中,如“山高粱清热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甜根子糖浆”(用于止咳化痰),临床报道显示,以山高粱为主配伍茵陈、板蓝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总有效率可达85%;鲜品外敷治疗外伤出血,止血时间较常规药物缩短30%-50%,其多糖成分已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保健品开发。
鉴别与伪品识别
市场上偶见以普通高粱根或甘蔗根伪充山高粱,可通过以下特征鉴别:
- 山高粱根:呈圆柱形,长10-30cm,直径0.5-1.5cm,表面黄棕色,具细纵纹,质坚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味甘微苦;
- 伪品(高粱根):表面灰黄色,横切面有放射状纹理,味淡;
- 伪品(甘蔗根):节明显,根表面有紫红色芽点,味甜,无苦味。
相关问答FAQs
Q1:山高粱和普通高粱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食用?
A:山高粱是野生高粱的变种,与栽培高粱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更高大、根系更发达、花序疏松、籽粒小且不饱满,山高粱以药用为主,其茎叶含有少量氰苷(未完全成熟时含量较高),直接食用可能引起中毒,需严格遵医嘱炮制(如煎煮久煎可破坏氰苷);而栽培高粱籽粒可食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Q2:山高粱治疗黄疸的原理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A:山高粱治疗黄疸的原理在于其“利湿退黄”功效:多糖和有机酸成分促进胆汁分泌,加速胆红素排泄;黄酮类成分可减轻肝细胞炎症,保护肝细胞功能,需注意:黄疸病因复杂,需明确为肝细胞性、梗阻性或溶血性黄疸,肝梗阻患者禁用(可能加重胆汁淤积);同时需配合西医检查(如肝功能、B超),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