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素体虚弱等因素相关,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治疗当以“和胃止痛、健脾消食、疏肝理气、清热温里”等为基本原则,中草药在调理胃病时注重辨证论治,根据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的不同表现选用相应药物,以下将临床常用的治胃病中草药按功效分类介绍,并附用法与注意事项。
理气和胃类
理气药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嗳气、恶心等症状,通过疏通气机,恢复胃的通降功能。
-
陈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适用症状: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嗳气频作、食欲不振,兼有痰湿者更宜。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
砂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适用症状:湿阻中焦之脘痞腹胀、食欲不振,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者忌用。 -
木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适用症状: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泻痢里急后重,兼食积者尤佳。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止泻力强。
健脾益气类
健脾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通过补益脾气,增强运化功能。
-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适用症状:脾气虚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或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偏于健脾止泻,生用偏于燥湿利水。 -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适用症状: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水肿,或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宁心可用朱砂拌茯苓。 -
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适用症状:脾虚食少、久泻不止,或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麸炒可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清热燥湿类
清热药适用于胃中积热、湿热蕴结所致的胃脘灼痛、口臭、牙龈肿痛、呕吐酸水等症状,通过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清除胃中实热。
-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适用症状:湿热中阻之脘腹痞满、呕吐吞酸,或胃火炽盛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姜汁炒可减其苦寒之性。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过量易伤脾胃。 -
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适用症状:胃热之脘腹疼痛、痈肿疮毒,或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 -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适用症状:胃热炽盛之口渴、咽痛,或热毒血痢、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疏散风热宜轻煎,清热解毒宜久煎。
温中散寒类
温里药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肢冷等症状,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暖脾胃。
-
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适用症状: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亡阳厥逆、寒饮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炮姜温中止泻力更强。 -
高良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适用症状: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吞酸,或胃寒呕吐、呃逆。
用法用量:煎服,3-6g;与香附(良附丸)同用,增强行气止痛之效。
消食导滞类
消食药适用于饮食积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臭秽等症状,通过消食化积,促进脾胃运化。
-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适用症状: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泻痢腹痛,或瘀血痛经、产后瘀阻。
用法用量:煎服,9-12g;生用消食散瘀,炒用消食止泻。 -
麦芽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适用症状:米面薯芋食滞之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妇女断乳、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生用消食力强,炒用偏于健脾。
常用治胃病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煎服) | 注意事项 |
---|---|---|---|---|---|
陈皮 | 辛、苦,温;脾肺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嗳气、食欲不振 | 3-10g | 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
砂仁 | 辛,温;脾胃肾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 湿阻中焦、脾胃虚寒之脘痞腹胀、泄泻 | 3-6g,后下 | 阴虚有热者忌用 |
白术 | 甘、苦,温;脾胃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气虚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 | 6-12g | 湿热实证者忌用 |
黄连 | 苦,寒;心脾胃肝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胃热脘痛、呕吐吞酸、口舌生疮 | 2-5g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干姜 | 辛,热;脾胃心肺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 | 3-10g | 阴虚有热、孕妇慎用 |
山楂 | 酸、甘,微温;脾胃肝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 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泻痢腹痛 | 9-12g | 脾胃虚弱无积滞者、胃酸过多者慎用 |
用药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如胃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属寒证,胃脘灼痛、口干口苦属热证;食欲不振、乏力便溏属虚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属实证,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盲目套方。
- 注意配伍禁忌:如黄连与干姜配伍(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但甘草与海藻、甘遂等属“十八反”,需避免同用。
- 煎服方法有讲究:理气药如砂仁宜后下,避免有效成分挥发;矿石类药如赭石宜先煎;消食药山楂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之效。
- 饮食调理配合: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辛辣、油腻、过甜过酸食物,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相关问答FAQs
Q1:胃病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同一种中草药吗?
A1: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同一种中草药,胃病病因复杂,如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黄连(苦寒)会加重虚寒;胃热者长期服用干姜(辛热)易助火伤阴,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和“动态调整”,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且中草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务必在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一般疗程以1-3个月为宜,症状缓解后需巩固调理并逐渐减量。
Q2:中草药治疗胃病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2: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用药是否准确而异,急性胃炎、饮食积滞等实证,若辨证准确,服用1-3天可能缓解症状(如腹胀、疼痛减轻);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虚证,需较长时间调理,通常2-4周可见明显改善,如食欲增加、乏力减轻,但完全修复胃黏膜可能需要1-3个月或更久,若服药2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