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流口水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称流口水为“滞颐”,是指唾液不自觉地从口中流出的病症,多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充足则能固摄津液;若脾虚失于统摄,津液外泄;或胃热炽盛,迫津上涌;或肝气犯脾,影响脾的运化;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均可导致流口水,治疗上需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调理脏腑功能,达到固摄津液的目的。

中医治疗流口水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流口水的发生与多个脏腑相关,临床常见以下证型: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脾胃气虚 口水清稀,量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健脾益气,固摄津液 参苓白术散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胃热炽盛 口水黏稠,口臭,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清泄胃热,凉润止津 清胃散 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知母、甘草等
肝旺犯脾 口水时流时止,急躁易怒,胸胁胀闷,叹气后稍缓,舌淡红苔白,脉弦 疏肝理脾,调和气机 逍遥散合泻青丸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川芎、栀子、龙胆草等
肾阳不足 口水清冷,量多,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温补肾阳,固摄肾气 金匮肾气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附子、肉桂等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方剂,如脾胃气虚者用参苓白术散,可加益智仁、乌药以增强固摄作用;胃热炽盛者用清胃散,可加芦根、石斛清热生津;肝旺犯脾者用逍遥散,加佛手、香橼理气;肾阳不足者用金匮肾气丸,加桑螵蛸、金樱子补肾固涩。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阴交(健脾益气)、中脘(调理脾胃)、合谷(清泻阳明)、阴陵泉(健脾化湿)、太溪(滋补肾阴)、太冲(疏肝理气),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中医治疗流口水

推拿按摩

日常可自我推拿辅助调理:推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推300次)、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100-200次)、按揉足三里(每侧1-2分钟)、摩腹(顺时针摩腹5分钟),可健脾益气、固摄津液。

食疗调理

  • 脾胃气虚:山药芡实粥(山药、芡实、粳米煮粥),健脾固涩;
  • 胃热炽盛:绿豆粥(绿豆、粳米煮粥)或梨汁(梨榨汁加蜂蜜),清热生津;
  • 肝旺犯脾:玫瑰花茶(玫瑰花泡水)或陈皮茶(陈皮泡水),疏肝理气;
  • 肾阳不足:核桃黑芝麻糊(核桃、黑芝麻、黑豆打成粉煮糊),温补肾阳。

注意事项

  1. 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2.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3.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
  4. 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避免口腔感染加重流口水。

相关问答FAQs

问:流口水都是脾虚引起的吗?
答:不一定,流口水虽以脾虚为常见原因,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胃热炽盛(口臭、便秘)、肝旺犯脾(急躁易怒)、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均可导致,需结合全身症状判断,若自行辨证不清,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误治。

问:中医治疗流口水一般多久见效?
答:疗效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体质及是否配合调护相关,轻证(如单纯脾胃气虚)通过中药、针灸及饮食调理,1-2周可见明显改善;重证(如久病肾阳不足或肝旺日久)需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坚持调理,同时避免诱因(如熬夜、饮食不节),以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流口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鼻囊肿中医治疗效果到底如何?有哪些特色治疗方法?
« 上一篇 前天
治白带多用什么中草药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