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莲花中草药的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石莲花是景天科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的统称,因其叶片肥厚如莲座、色泽似青玉而得名,不仅是常见的观赏植物,在传统医学中亦被作为中草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要准确识别石莲花中草药,需结合其植物学特征、生长环境及药用部位形态,以下从多维度详细说明,并附图片识别要点及实用信息。

石莲花中草药的图片

石莲花的植物学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

石莲花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株低矮,通常呈莲座状紧密排列,叶片形态、颜色及花序特征是图片识别的核心依据。

叶片特征(核心识别部位)

叶片是石莲花的药用主要部位,也是图片中最易辨识的部分:

  • 形状:叶片多为倒卵形、卵圆形或匙形,先端圆钝或有短尖,基部渐窄,叶缘常光滑或有细锯齿(部分品种如“石莲花”叶缘无明显锯齿,而“胧月”叶缘可能有细微波状)。
  • 质感与颜色:叶片肥厚多汁,表面覆盖有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角质层),使叶片呈灰绿色、蓝绿色或淡紫色,阳光下粉层明显,图片中可见叶片如覆薄霜;叶背通常颜色较浅,部分品种叶背可能有轻微龙骨状突起。
  • 排列方式:叶片紧密排列成莲座状,直径多在5-20厘米,随着植株生长,莲座中心可能萌发侧芽,形成群生状,图片中需注意区分主莲座与侧芽莲座的形态特征差异。

茎部特征

石莲花茎短缩或近无茎,幼株几乎看不到茎,随着株龄增长,基部可能木质化,形成褐色短茎,图片中若观察到茎部,需注意其是否被枯叶覆盖,茎上通常无叶或有少量老叶残留。

花序与花朵(非药用部位,但辅助识别)

石莲花的花期为夏季至秋季,花序多从莲座中心抽出,呈总状或伞房状,花茎细长(10-30厘米),花朵较小,颜色多为黄白色、粉红色或淡红色:

石莲花中草药的图片

  • 花瓣:5-6片,基部合生,呈星形展开,花瓣顶端常尖;
  • 花蕊:雄蕊10-12枚,黄色,雌蕊5枚,花柱短。
    图片中若观察到开花植株,可通过花序形态与叶片特征综合判断,避免与景天科其他属植物(如瓦松、长生草)混淆。

石莲花的生长环境与分布(图片场景辅助识别)

石莲花原产于墨西哥、美国西南部及中国南方地区,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不耐寒,在图片中可通过生长场景辅助识别:

  • 自然分布:多生长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岩石缝、砾石地或干旱河谷,图片中若背景为岩石、沙质土壤,且植株生长在石缝中,极有可能是石莲花;
  • 人工栽培: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培于花盆、岩石园或多肉专类园,图片中若见盆栽土壤为颗粒土(如珍珠岩、蛭石),或植株与多肉组合种植,需结合叶片特征进一步确认。

石莲花的药用价值与采收加工

药用价值

石莲花在传统中医中被称为“活血丹”“石莲菊”,性寒,味甘、淡,归肺、肝经,主要功效包括:

  • 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热毒痈疮,可内服煎汤或外用捣敷;
  • 凉血止血:用于咳血、衄血、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撒布;
  • 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烧烫伤、蚊虫叮咬,取鲜叶捣汁涂擦或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表明,石莲花含黄酮类、多糖、有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其药理活性与图片中叶片的厚肉质(富含水分及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采收与加工(药材图片特征)

  • 采收时间:夏秋季生长旺盛时采收,此时叶片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图片中可见植株叶片饱满、色泽鲜亮;
  • 加工方法:采收全株,洗净泥沙,鲜用可直接捣碎(图片中呈绿色黏稠状);干品需阴干或晒干,干燥后叶片皱缩,呈灰绿色或黄褐色,保留部分粉状物,质地脆易碎,图片中干药材常呈破碎莲座状或单片叶。

石莲花与相似植物的图片鉴别

石莲花易与景天科拟石莲花属其他品种(如“月影”“霜之鹤”)及近缘属植物(如瓦松、长生草)混淆,以下通过表格对比其图片关键区别点:

石莲花中草药的图片

植物名称 叶片特征(图片识别) 花序与花朵(图片识别) 生长环境(图片场景)
石莲花 莲座紧密,叶片灰绿带白粉,叶缘光滑,倒卵形 总状花序,花黄白色,花瓣尖 岩石缝、干旱山坡
瓦松 叶片线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莲座较松散 圆锥花序,花密集,粉红色 古屋瓦面、岩石顶部
长生草(观音莲) 叶片披针形,叶缘有白色纤毛,莲座极紧密 伞房花序,花小,紫红色 高山草甸、林缘石缝
月影(拟石莲花属) 叶片肥厚,呈淡蓝绿色,叶缘透明,叶尖有红尖 花茎细长,花朵下垂,花瓣粉白 盆栽、多肉组合

石莲花中草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1. 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内服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图片中若见干药材颜色暗淡、叶片薄软,可能因存储不当导致药效降低,需谨慎使用。
  2. 外用需注意过敏:鲜汁外敷可能引起皮肤红肿,敏感人群可先小面积试用,图片中若见叶片有霉斑、腐烂,则已变质,不可药用。
  3. 避免与寒凉药同服:如黄连、黄芩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内服剂量建议干品3-9g,鲜品15-30g(图片中干药材与鲜药材形态差异大,需注意区分用量)。

相关问答FAQs

Q1:石莲花图片中如何区分其与“胧月”(同为拟石莲花属)?
A:两者叶片均为莲座状,但“胧月”叶片更偏向卵圆形,叶缘无明显锯齿,叶尖常带红褐色(图片中可见叶尖红晕),而石莲花叶片多为倒卵形,叶缘光滑,叶尖圆钝或微尖,颜色偏灰绿;“胧月”花茎较短,花朵花瓣较宽,图片中可通过叶尖颜色及花瓣形态区分。

Q2:石莲花的药用部位在图片中如何准确识别?是否包含花和茎?
A:石莲花的药用部位主要为干燥叶片(带少量短茎),图片中干药材应呈皱缩的莲座状,叶片灰绿色或黄褐色,保留白色粉状物,茎部短小、木质化;花和茎因药效较低,通常不作为药用部位,图片中若见花茎或完整花朵,需先去除后再使用叶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安徽亳州药材网站
« 上一篇 08-27
药材白芷回收电话
下一篇 » 08-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