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干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经去肉、洗净、干燥后制成的中药材,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品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其性味咸、涩,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来源与炮制
牡蛎干基原动物为沿海常见贝类,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全年可采,以冬春季肉质肥满时为佳,采收后将牡蛎置沸水中烫至贝壳张开,取肉取壳,洗净泥沙,干燥即得生牡蛎;若以武火煅烧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则为煅牡蛎,两者功效侧重不同。
性状鉴别
生牡蛎呈长片状,右壳较小,表面淡黄棕色,有数个灰褐色肋条及同心生长纹;左壳较大,灰白色,内面瓷白色,有光泽,层纹明显,质坚硬,断面层状,煅牡蛎呈灰白色,质地酥脆,易碎,断面有光泽,无层纹,具体对比如下:
规格 | 性状特征 | 炮制方法 | 功效侧重点 |
---|---|---|---|
生牡蛎 | 长片状,左壳灰白色,有层纹,质坚硬 | 洗净,干燥 | 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重镇安神 |
煅牡蛎 | 灰白色,酥脆,易碎,断面有光泽 | 武火煅烧至酥脆 | 制酸止痛,收敛固涩 |
功效与应用
生牡蛎以“潜阳、软坚”见长,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亢所致的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烦躁失眠,以及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如《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其重镇安神;煅牡蛎则偏于“制酸、固涩”,多用于胃痛吞酸(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自汗盗汗、遗精崩带、遗尿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用其治“劳瘵阴虚,不能潜纳”。
用法与注意事项
内煎服,9-30g,生品宜先煎30-60分钟(因质地坚硬,需充分煎出有效成分),煅品可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使用时需注意:脾胃虚寒、孕妇慎用;不宜与吴茱萸同用;牡蛎含碳酸钙,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便秘或影响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
相关问答FAQs
生牡蛎和煅牡蛎在功效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生牡蛎以“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重镇安神”为主,适用于阴虚阳亢、瘰疬痰核、烦躁失眠等实证或本虚标实证;煅牡蛎经煅烧后碳酸钙转化,碱性增强,侧重“制酸止痛、收敛固涩”,常用于胃酸过多、自汗盗汗、遗精崩带等滑脱不禁或酸相关病症,两者因炮制工艺不同,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存在差异,临床需辨证选用。
牡蛎干煎煮时为什么要先煎,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答:牡蛎干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约90%以上),质地坚硬,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钙)及有机物需在水中长时间煎煮才能溶出,先煎(一般先煎30-60分钟,或武火煮沸后转小火煎40分钟)可充分释放药效,同时避免因质地过硬导致有效成分煎出不完全,影响疗效,若用于制酸(如煅牡蛎),煎煮时间可适当缩短,因煅品质地疏松,成分易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