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和“关黄柏”,是临床常用清热燥湿药,其药材图是鉴别真伪、评价品质的重要依据,准确识别黄柏药材图中的关键特征,对确保用药安全与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黄柏的来源与产地
黄柏的药用部位为树皮,川黄柏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关黄柏主产于东北、华北地区,采收时需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或压平后干燥,由于产地和加工方式差异,川黄柏与关黄柏在性状上存在一定区别,这些差异在药材图中清晰可辨。
黄柏药材图的关键性状特征
黄柏药材图需重点呈现外表面、内表面、断面及气味等核心特征,这些是鉴别真伪和判断品质的关键。
(一)外表面
川黄柏外表面呈黄褐色或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的纵纹及皮孔残痕,栓皮较薄,偶有未刮净的灰褐色粗皮,呈片状脱落,露出鲜黄色或黄褐色的内皮,形成“皮孔”与“内皮”的色差对比,关黄柏外表面颜色较浅,呈黄绿色或淡棕黄色,栓皮较厚,具横向的裂纹,皮孔明显,横向突起,类圆形,这些特征在药材图中可通过颜色深浅、纹理走向及皮孔形态直观体现。
(二)内表面
黄柏内表面呈暗黄色或棕黄色,具细密的纵纹,常有弯曲的“槽状”纹理(由剥皮时卷曲形成),部分可见光亮的“小亮星”(析出的结晶物,主要为小檗碱),川黄柏内表面颜色较深,纵纹更明显;关黄柏内表面颜色较浅,纵纹相对细腻,两者在药材图中可通过色泽对比和纹理粗细分辨。
(三)断面特征
黄柏断面呈纤维性,可分层,鲜黄色或深黄色(川黄柏颜色更深),射线明显,呈“裂片状分层”,每层间有细密的纤维束,折断面颗粒性,遇碱液(如氢氧化钠试液)显红色(小檗碱反应),这一特征在药材图中可通过断面纹理和颜色分层呈现,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四)气味与味道
黄柏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含黄柏内酯等成分),这种苦味和黏性在药材图中虽无法直接体现,但可通过描述与性状图结合,帮助读者建立感官印象。
黄柏药材图要素识别与品质鉴别
为便于对照药材图识别优质黄柏,现将关键特征与品质要求归纳如下:
部位 | 优质黄柏特征 | 劣质/混淆品特征 |
---|---|---|
外表面 | 川黄柏:黄褐色至黄棕色,平坦,栓皮薄,内皮鲜黄;关黄柏:黄绿色,皮孔横向突起 | 颜色暗淡(如灰褐色),栓皮过厚或无内皮,有霉斑、虫蛀 |
内表面 | 暗黄色至棕黄色,纵纹细密,有“小亮星” | 颜色不均,无纵纹或纵纹粗大,无“小亮星” |
断面 | 纤维性,鲜黄色(川黄柏)或黄白色(关黄柏),裂片状分层,射线明显 | 断面颗粒性弱,颜色浅(如灰白色),无分层或分层不明显,遇碱液不显红色 |
气味 | 气微,味极苦,嚼之黏性强 | 气味淡(如存放过久)或有异味(如霉味),味苦弱或无黏性 |
常见混淆品与黄柏的区别
市场上偶见以黄柏伪品冒充正品,需通过药材图特征鉴别:
-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苦楝的树皮,外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栓皮厚且粗糙,内表面类白色,断面纤维性弱,味苦有毒,嚼之无黏性,断面遇碱液不显红色。
- 软木栓黄柏:人工剥去黄柏外层栓皮,露出黄白色内皮,断面无鲜黄色,味苦但无黄柏特有黏性,药材图中可通过“外表面无内皮色”和“断面颜色浅”识别。
黄柏的炮制与性效关联
黄柏药材图呈现的性状与炮制方法相关:生黄柏(生品)多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断面鲜黄色;盐黄柏(盐水炙制)引药入肾,滋肾降火,表面颜色加深,微有咸味;酒黄柏(黄酒炙制)引药上行,清上焦热,略有酒气,炮制后的性状变化在药材图中可通过表面色泽、附加气味(如咸味、酒气)体现,直接影响临床应用。
相关问答FAQs
Q1:黄柏药材图中外表面的“鲜黄色内皮”是如何形成的?
A:黄柏的“鲜黄色内皮”是其有效成分小檗碱、黄柏碱等生物碱的集中体现区域,采收时需刮去外层灰褐色栓皮(木栓组织),露出内部韧皮部,因富含黄色素,故呈现鲜黄色或黄褐色,川黄柏因生长环境及成分积累差异,内皮颜色通常比关黄柏更深,药材图中可通过颜色深浅初步判断产地。
Q2:如何通过药材图区分黄柏与黄连?两者均为黄色且味苦,易混淆?
A:黄柏与黄连虽均含小檗碱而呈黄色且味苦,但药材图特征差异显著:黄柏为树皮,呈板片状或浅槽状,外表面有栓皮、纵纹及皮孔,断面纤维性,裂片状分层;黄连为根茎,呈结节状,表面有“过桥”(连接根茎的残茎),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金黄色,呈“菊花心”状,无裂片分层,黄柏气微,黄连气味浓,这些特征在药材图中可通过形态、断面纹理及气味描述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