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呕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呕吐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论述,明确了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中医认为,呕吐的病因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等均可引发,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和脾胃、降逆止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治疗呕吐

中医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认识

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和;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各种因素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即可发为呕吐,具体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外邪犯胃

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秽浊之气,侵袭胃腑,使胃气失和,气机上逆而呕吐,如《伤寒论》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即论述外邪入里化热,影响胃气降逆所致的呕吐。

饮食停滞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损伤脾胃,食滞中焦,胃气壅滞,上逆而吐。《景岳全书·呕吐》指出:“凡邪在胃脘,皆能致吐……惟食滞一证,最为常见。”食滞呕吐常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症状。

痰饮内阻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痰饮中阻,胃气不降,痰随气升而呕吐,如《金匮要略》中“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即论痰饮内停所致的呕吐。

肝气犯胃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吐,如《丹溪心法·呕吐》曰:“呕吐属长夏湿土用事之月,或遇燥火时,呕吐之物,酸水、黄水、青绿水,皆热也;若呕吐酸水,如醋浆,肝旺也。”肝气犯胃呕吐常因情绪波动诱发,伴有嗳气、胸胁胀痛等。

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中阳,胃失温煦,寒气凝滞,胃气上逆而吐,如《圣济总录·呕吐》指出:“脾胃虚寒,不能消化谷食,饮食不化,如米泔色,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

胃阴不足

热病之后,或久呕伤阴,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胃气上逆而干呕呃逆,如《温病条辨》中“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虽论温病,但也提示胃阴不足可致呕逆。

中医治疗呕吐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呕吐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症状、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相应治法,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实证呕吐

(1)寒邪客胃证

  • 症状:呕吐清水或食物,发病突然,畏寒喜暖,胸脘痞闷,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浮紧。
  • 治法:疏风散寒,和胃降逆。
  •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半夏、陈皮、大腹皮、甘草等),若兼见脘腹疼痛,可加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

(2)食滞内停证

  •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或溲臭,舌苔厚腻,脉滑实。
  •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若食积化热,可加黄连、黄芩清热。

(3)痰饮内阻证

  • 症状:呕吐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心悸眩晕,舌苔白腻,脉滑。
  • 治法: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 代表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或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加减,若痰湿化热,可加竹茹、黄连清热化痰。

(4)肝气犯胃证

  • 症状:呕吐频繁,嗳气频繁,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畅诱发,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或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陈皮、甘草、川芎、香附、枳壳)加减,若肝郁化火,可加黄连、山栀子清肝泻火。

虚证呕吐

(1)脾胃气虚证

  • 症状:呕吐时作时止,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加减,若中寒偏甚,可加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

(2)胃阴不足证

中医治疗呕吐

  • 症状:干呕呃逆,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灼痛,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 代表方剂: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或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加减,若兼气虚,可加太子参、山药益气养阴。

常用方剂及功效(表格)

方剂名称 主要组成 功效 主治证型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半夏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寒邪客胃、暑湿呕吐
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等 消食导滞,和胃化痰 食滞内停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 化痰饮,和胃降逆 痰饮内阻呕吐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肝气犯胃、痰气交阻呕吐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等 健脾益气,化痰和胃 脾胃气虚呕吐
麦门冬汤 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等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胃阴不足呕吐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呕吐的重要辅助手段,常用穴位包括:

  • 主穴:内关(宁心安神、和胃降逆)、足三里(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中脘(和胃健脾、理气止痛)。
  • 配穴:寒邪犯胃加灸胃俞、梁丘;食滞加下脘、天枢;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脾胃虚加脾俞、胃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寒证可配合艾灸。

穴位贴敷

用吴茱萸、生姜、丁香等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贴敷于肚脐(神阙穴)或内关穴,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达到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寒性呕吐或虚寒性呕吐。

推拿按摩

按揉内关穴、中脘穴,顺时针摩腹,点按足三里,可调和脾胃、降逆止呕,操作时手法宜轻柔,避免加重刺激。

调护与预防

  1.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甜腻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呕吐严重者暂禁食,给予淡盐水或米汤养胃。
  2.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尤其对肝气犯胃型呕吐患者,需注重情志疏导。
  3. 生活起居: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呕吐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呕吐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呕吐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个体体质而异,一般而言,实证(如寒邪客胃、食滞内停)起病较急,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3天即可缓解;虚证(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病程较长,需调理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稳定,若呕吐剧烈、伴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结合西医支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以中医调理。

问:呕吐时能用生姜水缓解吗?怎么用?
答:生姜水适用于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因其性温,有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之效,用法:取生姜3-5片(约10-15g),洗净后切片,用300ml水煎煮10-15分钟,取汁少量频服,一般1-2次即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胃热呕吐(呕吐酸苦、口臭、舌红苔黄)或阴虚呕吐(干呕无物、口干咽燥)不宜使用生姜水,以免加重热邪或耗伤阴液。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骨髓瘤真的有效吗?疗效、安全性及与西医联合的优势何在?
« 上一篇 昨天
桦树茸是中草药吗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