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的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口疮,中医称为“口疮”“口疡”,是以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黄白色溃点、周围红肿、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四季皆可发病,中医认为口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现将中医治疗口疮的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口疮的中医治疗

口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中,口疮的病位在口,与心、脾、肾、胃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火毒”上炎,或“虚火”扰动,或“湿浊”困阻,导致口腔黏膜局部气血壅滞、溃腐成疮,具体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心火上炎:情志不畅、五志化火,或过食辛辣,导致心火亢盛,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灼伤舌部及口腔黏膜,发为口疮,常伴心烦、失眠、尿赤等。
  2. 脾胃伏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或嗜酒过度,导致脾胃积热,热循足阳明胃经上熏口唇、牙龈,发为口疮,伴口臭、便秘、渴喜冷饮等。
  3. 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期、劳伤过度,耗伤肾阴,水不济火,虚火上炎,灼烧口腔黏膜,口疮反复发作,伴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等。
  4. 脾虚湿蕴:素体脾虚,或久病伤脾,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上蒸口腔,发为口疮,疮面颜色淡红、水肿,伴纳差、腹胀、便溏等。
  5. 气血亏虚: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口腔黏膜失于濡养,溃烂难愈,疮面颜色淡白,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

口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口疮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辨别证型,分别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健脾化湿、益气生血等治法,同时配合外治法以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一)内治法

根据不同证型,内治法具体如下:

口疮的中医治疗

证型 主症 舌脉 治法 代表方药 常用药物加减
心火上炎 口疮多发于舌尖、舌侧,色鲜红,灼痛明显,伴心烦、失眠、尿短赤 舌尖红,苔黄,脉数 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加黄连、淡竹叶、莲子心、木通;若疼痛甚,加金银花、连翘。
脾胃伏火 口疮多发于唇内、颊黏膜,色红,灼痛,伴口臭、渴喜冷饮、便秘、牙龈肿痛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清胃泻火,凉血消肿 清胃散(《兰室秘藏》) 加石膏、黄芩、升麻、生地;若便秘甚,加大黄、芒硝;若口臭甚,加藿香、佩兰。
阴虚火旺 口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红,疼痛轻微,伴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耳鸣 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加麦冬、玄参、五味子、龟甲;若盗汗甚,加浮小麦、麻黄根;若腰膝酸软甚,加杜仲、牛膝。
脾虚湿蕴 口疮疮面色淡红或水肿,疼痛不甚,反复发作,伴纳差、腹胀、便溏、肢体困重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健脾益气,化湿清热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黄连、薏苡仁、陈皮、苍术;若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若便溏甚,加炒白术、炮姜。
气血亏虚 口疮日久不愈,疮面色淡白,疼痛轻微,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养血,生肌敛疮 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黄芪、肉桂、白及、甘草;若食欲不振,加焦三仙、鸡内金;若血虚甚,加阿胶、何首乌。

(二)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常与内治法联用,具体方法包括:

  1. 散剂外敷:根据口疮证型选择合适散剂,如:
    • 心火上炎:用冰硼散(《外科正宗》)吹敷患处,清热止痛;
    • 脾胃伏火:用西瓜霜喷剂(《中国药典》)喷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阴虚火旺:用锡类散(《金匮要略》)吹敷,化腐生肌、解毒消肿;
    • 脾虚湿蕴:用青黛散(《中医外科学》)调敷,清热燥湿、敛疮生肌。
  2. 中药含漱:用金银花、甘草、薄荷、菊花等煎水含漱,每日3-5次,可清热解毒、缓解疼痛;或用淡盐水、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保持口腔清洁。
  3. 贴敷疗法
    • 引火归元法:取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睡前贴敷,晨起取下),适用于阴虚火旺型口疮;
    • 清热泻火法:取大黄、黄连各等份,研细末,用香油调敷于足心,适用于心火上炎、脾胃伏火型口疮。

(三)针灸治疗

针灸可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改善口疮症状,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口疮,常用方法包括:

  1. 体针:主穴取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清热泻火)、内庭(足阳明胃经,清胃泻热)、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健脾益气);配穴:心火上炎加少府(心经,清心泻火)、神门(心经,安神定志);脾胃伏火加厉兑(胃经,清泻胃热);阴虚火旺加太溪(肾经,滋阴降火);脾虚湿蕴加阴陵泉(脾经,健脾化湿);气血亏虚加气海(任脉,补气益气)、血海(脾经,养血活血),操作:常规消毒,毫针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2. 耳穴压豆:取口、舌、心、脾、肾、内分泌、神门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5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适用于各型口疮的辅助治疗。

口疮的中医调护

口疮的复发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合理的调护可减少发作频率、缩短病程:

口疮的中医治疗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黄瓜、梨、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肥甘厚味(肥肉、甜食)及过烫食物;戒烟限酒;心火上炎者可饮莲子心茶、淡竹叶茶;阴虚火旺者可饮麦冬茶、百合粥;脾虚湿蕴者可饮薏米红豆粥、山药粥。
  2.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因“五志化火”可诱发或加重口疮,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3. 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因“劳则气耗”,气虚则易生疮;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损伤口腔黏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外感风热、湿热之邪。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口疮反复发作,中医如何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解答:口疮反复发作多与体质偏颇有关,中医需根据体质类型调理:若为阴虚火旺体质(常伴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可长期服用知柏地黄丸、麦冬沙参汤等滋阴降火;若为脾虚湿蕴体质(常伴腹胀、便溏、乏力),可服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等健脾化湿;若为气血亏虚体质(常伴面色苍白、神疲),可服用八珍汤、归脾丸等益气养血,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如阴虚者多吃银耳、百合,脾虚者多吃山药、薏米)、规律作息及针灸(如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调和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问题2:口疮期间可以吃“发物”吗?中医如何定义“发物”?
解答:口疮期间应避免食用“发物”,中医认为“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的食物,多具有辛温发散、助火生热、生湿生痰等特性,如羊肉、狗肉、韭菜、香菜、荔枝、龙眼、芒果、海鲜(虾、蟹、贝类)等,这些食物可助长火热之邪或加重湿浊,导致口疮红肿疼痛加剧、迁延不愈,建议口疮期间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绿豆汤、冬瓜汤、小米粥、新鲜蔬菜等,待溃疡愈合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感冒咳嗽
« 上一篇 昨天
消肿止痛中草药偏方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