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便血是指血从肛门排出,或随粪便混杂而下,或单纯下血,色鲜红、暗红或紫黑,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如痔疮、肛裂、结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中医治疗便血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分为不同证型,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兼顾整体调理与局部止血,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

便血中医治疗

便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便血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湿热等因素密切相关,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肝、肾两脏功能失调相关,核心病机为热伤血络、脾不统血、瘀血内阻,导致血溢脉外,下注大肠而成,具体而言:若过食辛辣肥甘,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湿热下注大肠,灼伤血络,则血色鲜红,肛门灼热;若忧思过度,劳倦伤脾,脾虚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则血色暗淡,病程较长;若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或外感热邪,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则血色鲜红,量多急迫;若久病入络,或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瘀阻肠道,血行不畅,则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便血的核心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药,同时结合外治法缓解局部症状,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要点:

(一)常见证型及治疗

证型 主要表现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肠道湿热证 便血色鲜红,大便黏滞不畅,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黄芩、黄连、赤芍、当归、枳壳、木香、甘草
脾胃虚寒证 便血色暗淡或紫黑,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干姜、白术、附子、阿胶、地黄、黄芩、甘草
气虚不摄证 便血色红或暗红,反复发作,面色㿠白,神疲懒言,头晕心悸,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仙鹤草、地榆炭
肝胃郁热证 便血色红,或先血后便,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地榆、槐花
瘀血内停证 便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腹部刺痛固定,拒按,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三七、蒲黄、五灵脂、枳壳

(二)加减应用

  • 出血量多:加用三七粉、白及粉、仙鹤草等化瘀止血药,急则治其标,迅速控制出血。
  • 湿热重者:加用马齿苋、败酱草、薏苡仁等增强清热利湿之力,缓解肛门灼热、大便黏滞。
  • 脾虚明显者:加用山药、莲子、炒扁豆等健脾益气,改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
  • 肝郁甚者:加用香附、郁金、佛手等疏肝理气,缓解胁肋胀痛、烦躁易怒。
  • 瘀血重者:加用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改善腹部刺痛、血色紫暗。

(三)外治法

对于局部病变明显(如痔疮、肛裂)的便血,可配合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病灶,缓解症状:

便血中医治疗

  1. 熏洗法:用苦参汤、五倍子汤(苦参、五倍子、芒硝、蒲公英、大黄等)煎水熏洗肛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湿热证或伴肛周瘙痒、肿痛者。
  2. 栓剂纳肛: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化痔栓(含黄连、冰片、熊胆粉等)纳入肛门,每日1-2次,清热消肿、止血止痛,适用于痔疮、肛裂引起的便血。
  3. 外敷法:用云南白药粉、桃花散(大黄、槐花、白及等)调成糊状外敷肛周,或直接撒于出血处,适用于活动性出血。

便血的中医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便血的调护对疗效巩固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辣椒、花椒、酒类)、肥甘厚味(油炸、烧烤)及生冷寒凉(冰饮、生冷瓜果)食物,湿热证者可多食马齿苋、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脾虚证者宜食山药、红枣、莲子粥、黄芪粥等健脾益气之品;出血期间可食藕汁、荠菜粥、乌梅汤等收敛止血。
  2. 生活起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久坐久站者应定时活动,促进肛门血液循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忍大便或久蹲用力,防止腹压过高加重出血。
  3. 情志调畅:肝郁证者应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太极拳等方式舒缓情志,防止肝气郁结化火加重出血。
  4. 定期复查:便血原因复杂,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如结直肠癌、息肉等),建议反复便血者及时行肠镜、肛门镜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便血都需要用清热凉血药吗?
A1:并非所有便血都需用清热凉血药,中医治疗便血的核心是辨证论治,需根据证型选择治法方药,肠道湿热证、肝胃郁热证适合用清热凉血药(如地榆、槐花、黄芩);但脾胃虚寒证(便血色暗淡、喜温喜按)需用温中健脾药(如干姜、附子、灶心土),误用清热药会加重虚寒;气虚不摄证(反复出血、神疲乏力)需用益气摄血药(如黄芪、党参、仙鹤草),单纯清热止血难以奏效,用药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盲目使用清热药。

Q2:中医治疗便血多久能见效?
A2:中医治疗便血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病因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实证(如肠道湿热、肝胃郁热)起病较急,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3-5天可见出血减少,1-2周内症状明显改善;虚证(如脾胃虚寒、气虚不摄)病程较长,多属慢性反复发作,需调理脾肾、固护正气,通常需2-4周以上才能稳定症状,部分患者需坚持1-3个月,若用药1周后出血无改善,或出现腹痛加剧、贫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调整治疗方案。

便血中医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交易图片能反映药材市场哪些真实交易情况?如何解读?
« 上一篇 昨天
痰咳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