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咳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痰可表现为白黏、黄稠、清稀或泡沫状等不同性状,其病机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相关,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中医治疗痰咳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痰浊、恢复肺气宣降而达到止咳目的。
痰咳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痰咳的核心病机是“痰浊阻肺,肺失宣降”,痰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若外邪侵袭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津液凝聚可成痰;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肾阳不足则水泛为痰,肾阴亏虚则虚火灼津成痰,外感六淫(风寒、风热、燥邪等)可引动内痰,或直接导致肺津受损成痰;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劳逸过度等,均可通过影响肺、脾、肾功能而诱发痰咳。
痰咳的辨证论治
根据痰的性状、伴随症状及舌脉,痰咳可分为常见证型,治疗需分证论治,以“化痰止咳”为基本原则,结合病因病机调整治法。
(一)风寒袭肺证
症状特点:咳声重浊,痰白稀薄或带泡沫,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代表方:杏苏散加减。
常用药:杏仁、苏叶、桔梗、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加减:痰多加白芥子、莱菔子;恶寒甚加麻黄、桂枝。
(二)风热犯肺证
症状特点:咳嗽气粗,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身热汗出,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浙贝母、瓜蒌。
加减:痰热甚加黄芩、鱼腥草;咽喉肿痛加射干、牛蒡子。
(三)燥邪伤肺证
症状特点: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咽干喉痛,舌干少津,苔薄少,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化痰。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梨皮、麦冬、玉竹。
加减:燥甚加阿胶、蜂蜜;咳甚加枇杷叶、枇杷叶露。
(四)湿痰蕴肺证
症状特点:咳嗽痰多,色白黏腻,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苍术、厚朴、紫苏子、莱菔子。
加减:胸闷加枳壳、瓜蒌;脾虚甚加党参、白术。
(五)痰热壅肺证
症状特点:咳嗽气急,痰黄稠厚或痰中带血,胸胁胀痛,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加减。
常用药:黄芩、瓜蒌仁、胆南星、半夏、陈皮、枳实、竹茹。
加减: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胸痛加郁金、丝瓜络。
(六)痰饮内停证
症状特点:咳嗽反复发作,痰白清稀量多,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下痞满,呕吐清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化痰。
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陈皮。
加减:气短加党参、黄芪;水肿加泽泻、猪苓。
痰咳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 症候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 | 核心药物 |
---|---|---|---|---|
风寒袭肺证 | 咳声重浊,痰白稀薄,恶寒发热 | 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 杏苏散 | 杏仁、苏叶、前胡、半夏 |
风热犯肺证 | 咳嗽气粗,痰黄黏稠,咽喉肿痛 |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 桑菊饮 | 桑叶、菊花、桔梗、浙贝母 |
燥邪伤肺证 | 干咳少痰,口鼻干燥,咽干喉痛 | 疏风润燥,化痰止咳 | 桑杏汤 | 桑叶、杏仁、沙参、贝母 |
湿痰蕴肺证 | 痰多白腻,胸闷脘痞,体倦乏力 |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 二陈汤合平胃散 | 半夏、陈皮、茯苓、苍术 |
痰热壅肺证 | 痰黄稠厚,胸胁胀痛,身热口渴 |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 清气化痰丸 | 黄芩、瓜蒌仁、胆南星、枳实 |
痰饮内停证 | 痰白清稀,胸胁支满,头晕目眩 | 温阳化饮,健脾化痰 | 苓甘五味姜辛汤 | 茯苓、桂枝、干姜、细辛 |
痰咳的日常调理
- 饮食调摄:忌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如油炸、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痰;宜食健脾化痰之品,如山药、白萝卜、陈皮、薏苡仁、梨等;燥咳者可食冰糖雪梨、银耳羹润肺。
- 起居调护:避风寒,防外感;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刺激;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
- 情志调畅:肝气郁结可影响脾胃运化生痰,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痰咳患者能吃甜食吗?
解答:中医认为“肥甘生湿”,甜食(如蛋糕、糖果、奶茶等)易助湿生痰,加重痰咳,尤其对湿痰、痰饮证型患者更应忌食,若需润燥止咳,可少量食用冰糖炖梨、蜂蜜水等,但需适量,避免过甜。
问题2:痰咳长期不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调理?
解答:痰咳长期不愈多与以下因素相关:①外邪未净(如感冒后遗留咳嗽);②内伤基础(脾虚生痰、肾虚不纳气);③不良习惯(吸烟、饮食不节、熬夜),调理需分标本:急性期以祛痰止咳为主(如辨证选用上述方药);缓解期健脾补肾(如用六君子汤调理脾虚,金匮肾气丸调理肾虚),同时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增强体质,减少痰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