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沙苑蒺藜、潼蒺藜等,主产于陕西大荔、潼关,河北、山西等地亦有分布,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等功效,其药材性状独特,通过图片可清晰辨识,以下从性状特征、品质鉴别、伪品对比等方面详细说明,并附图片拍摄要点。
沙苑子药材性状特征(附图片描述)
沙苑子药材呈肾形或略扁的圆肾形,长径约2-3mm,短径约1.5-2mm,表面光滑或具细微的网状纹理,颜色多为绿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少数因产地加工不同呈棕褐色,种脐明显,凹陷呈点状或线状,位于种子一侧中央;种脊不明显,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可见两片黄白色肥厚的子叶,胚根微小,质地坚硬,手捻有韧性,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微甜。
图片关键特征:正品图片应突出肾形外形、表面网纹(放大可见)、凹陷种脐及黄白色子叶,自然光下拍摄,颜色以绿褐色或灰褐色为佳,避免反光导致纹理模糊;显微图片可展示种皮栅状细胞(1列,红棕色)及子叶细胞(含淀粉粒),增强鉴别准确性。
沙苑子品质鉴别要点
优质沙苑子需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可通过“看、闻、捏、尝”结合图片特征初步判断:
- 颜色与饱满度:以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绿褐色或灰褐色者为佳(图1);若颜色深褐、干瘪或有黑斑,可能为陈货或受潮霉变。
- 表面特征:表面光滑细腻,放大可见细密网纹(图2),无虫蛀、杂质;若表面粗糙或附着白色结晶(可能是盐沙苑子,需炮制规格符合要求)。
- 气味与味道:气微,味淡微甜,嚼之无苦味、涩味或异味;若有油败味或酸味,说明储存不当,已变质。
- 纯净度:药典规定含杂质不得超过3%,图片中应无碎壳、泥沙、异种种子(如莳萝子、草决子等)。
常见伪品与沙苑子图片对比
市场上常见伪品为豆科植物猪尿豆(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的种子,需注意区分,具体对比见下表:
特征 | 沙苑子(正品) | 猪尿豆(伪品) |
---|---|---|
形状 | 肾形,略扁 | 扁圆形或近球形,边缘常具棱 |
表面颜色 | 绿褐色、灰褐色,具细网纹 | 黄棕色或深棕色,光滑无网纹 |
种脐 | 凹陷,点状或线状 | 微凸或不明显 |
子叶 | 黄白色,肥厚 | 淡黄色,较薄 |
气味 | 气微,味淡微甜 | 气微,味苦,有毒(含生物碱) |
图片鉴别提示:伪品猪尿豆图片中可见其球形外形、凸起种脐及苦味特征,与正品肾形、凹陷种脐明显不同;若图片中种子表面有光泽或颜色均一,需警惕染色伪品。
沙苑子药材图片拍摄要点
为准确反映药材性状,拍摄时需注意:
- 背景与光线:以白色或浅灰色背景为佳,自然光下拍摄,避免强光直射导致过曝,确保颜色真实(绿褐色不偏绿、不偏棕)。
- 角度与细节:正面拍摄展示整体外形(肾形),侧面拍摄体现厚度;用微距镜头拍摄表面网纹、种脐等细节(放大倍数建议10-50倍)。
- 对比拍摄:若为炮制品(如盐沙苑子),需与生品同框对比,突出颜色加深(棕褐色)及咸味特征;伪品与正品并列拍摄,便于区分形状、颜色差异。
相关问答FAQs
Q1:沙苑子图片中如何区分生品与盐沙苑子?
A:生沙苑子图片呈绿褐色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味淡微甜;盐沙苑子为净沙苑子用盐水拌匀炒制而成,图片中颜色加深呈棕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偶有盐霜(放大可见细小结晶),手捻有轻微涩感,味微咸,炮制后滋补肝肾作用增强,但盐分需控制在药典规定范围内(含氯化钠不得过2.0%)。
Q2:为什么有些沙苑子图片中颗粒大小不一?是否影响品质?
A:沙苑子为自然成熟种子,因生长环境(光照、水分、土壤)及采收时间不同,颗粒大小存在差异(长径2-3mm属正常),图片中若大小均匀、饱满,说明采收时筛选严格;若大小悬殊、干瘪粒多,可能为劣质品(杂质含量超标或未充分成熟),影响药效,选购时可优先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图片对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