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阴阳失调,均可导致头部经络不通,或清阳不升,引发头痛,中医治疗头痛注重辨证论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阴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或因风邪夹寒、夹热、夹湿,上犯清窍,导致头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以“不通则痛”为主,起病较急,多伴有表证;内伤头痛则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因情志不遂(如肝气郁结、肝阳上亢)、饮食不节(如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劳逸失度(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导致气血逆乱、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以“不荣则痛”为主,起病较缓,反复发作。
具体而言,外感头痛中,风邪为致病之先导,寒邪凝滞收引,热邪上炎扰络,湿邪困遏清阳,燥邪伤津耗气,火邪灼络动血;内伤头痛中,肝阳上亢多因恼怒伤肝,肝阳化风;气血亏虚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痰浊中阻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瘀血阻络多因久病入络,血行不畅。
头痛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头痛的核心是“辨证分型,审因论治”,根据病因、病程、症状特点,可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每类下再细分具体证型,对应不同的治法与方药。
(一)外感头痛
外感头痛多起病突然,疼痛较剧,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或薄黄等表证,治疗以“疏风通络、解表止痛”为总则,根据夹邪不同分别论治。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举例 |
---|---|---|---|---|
风寒头痛 | 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加重,得温则减,恶风寒,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 川芎茶调散 | 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薄荷、甘草、茶叶 |
风热头痛 | 头胀痛或灼痛,面红目赤,发热或身热,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芎芷石膏汤或银翘散加减 | 菊花、薄荷、桑叶、黄芩、石膏、金银花、连翘、川芎、白芷 |
风湿头痛 |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 祛风胜湿,健脾和络 | 羌活胜湿汤 |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甘草 |
(二)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多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症状,治疗以“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为总则,根据病机不同分别论治。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举例 |
---|---|---|---|---|
肝阳上亢 | 头胀痛或跳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黄芩、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神 |
气血亏虚 | 头痛空闷,遇劳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八珍汤或归脾汤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黄芪、远志、酸枣仁 |
痰浊中阻 | 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 化痰降逆,健脾和胃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
瘀血阻络 | 痛有定处,经久不愈,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通窍活血汤 |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麝香(可用人工替代)、老葱、生姜、大枣、黄酒 |
中医特色疗法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用于头痛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药物配合,增强疗效。
(一)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头痛的有效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主穴包括:百会(位于头顶部,可升阳举陷、平肝息风)、风池(项部,可疏风解表、清头明目)、太阳(颞部,可清热明目、通络止痛)、合谷(手部,为“头面合谷收”,可疏风通络),配穴根据证型选择:风寒头痛加风门、列缺;风热头痛加大椎、曲池;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气血亏虚加足三里、三阴交;痰浊中阻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血海、膈俞,操作上,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可配合艾灸。
(二)推拿疗法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头部及经络穴位,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气血运行,常用手法包括:
- 按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风池、太阳、百会各1-2分钟,以酸胀为度;
- 拿法:用五指拿法拿颈项部(风池至肩井)2-3分钟,放松颈部肌肉;
- 扫散法:用手指指端在头部两侧(胆经循行部位)从前向后快速扫散,每次30-50次;
- 叩击法:用指尖轻叩头部督脉(百会至前顶)及膀胱经(络却至承光),以微痛为度。
(三)其他疗法
- 穴位贴敷:取吴茱萸、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涌泉穴(双侧),每晚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痛;
- 耳穴压豆:取耳穴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适用于各类头痛的辅助治疗;
-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大杼至膈俞)走罐,或在风池、太阳穴闪罐,可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适用于外感头痛及瘀血头痛。
日常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头痛的日常调护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 情志调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尤其对肝阳上亢型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
- 饮食有节:根据证型选择饮食,肝阳上亢者宜食芹菜、菊花茶,忌辛辣、酒类;气血亏虚者宜食红枣、山药、桂圆,忌生冷;痰浊者宜食薏米、陈皮,忌甜腻;瘀血者宜食山楂、桃仁,忌生冷;
-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尤其对气血亏虚型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
- 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尤其肝阳上亢者)。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头痛多久能见效?
A: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个体差异而异,外感头痛多属实证,一般服药1-3天可缓解症状,若配合针灸、推拿,起效更快;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如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等,需1-2周调整体质,症状逐渐改善,顽固性头痛需坚持2-3个月疗程,针灸治疗通常3-5次可显效,与中药联用可缩短疗程。
Q2:头痛期间哪些食物需要忌口?
A:头痛期间的忌口需结合证型:外感风寒头痛忌生冷(如冰淇淋、冷饮)、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风热头痛忌辛辣(如辣椒、花椒)、温补(如羊肉、狗肉);肝阳上亢头痛忌咖啡、浓茶、酒类及辛辣刺激食物;气血亏虚头痛忌生冷、寒凉(如苦瓜、螃蟹);痰浊头痛忌甜腻(如蛋糕、糯米)、黏滞(如年糕);瘀血头痛忌生冷、活血类食物(如红花、山楂),所有证型均应避免过饥过饱,以免脾胃受损,加重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