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服用时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补气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黄耆”,因其色黄、补气如“耆”(意为长者、强者)而得名,现代临床及研究中,黄芪凭借其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在呼吸、消化、心血管、免疫系统等多个疾病领域广泛应用,被誉为“补气之长”。

黄chi药材

黄芪的基本信息与性味归经

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晒干或切片后生用或蜜炙用,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之效;蜜炙黄芪性偏温,补中益气作用增强,多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等症。

其药材特征为: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黄芪的主要功效与临床应用

黄芪的核心功效围绕“补气”展开,通过补益脾肺之气,调节人体气机运行,进而发挥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具体如下:

补气固表,防治气虚诸证

黄芪为补气要药,善于补脾肺之气,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气虚自汗(气虚不固,动则汗出)等症,如《内外伤辨惑论》中“补中益气汤”,以黄芪配伍党参、白术、升麻等,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治疗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同用,如“玉屏风散”,取其“益气固表止汗”之效。

利水消肿,改善水液代谢

黄芪能补气以行水,适用于气虚水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等属气虚者,常与茯苓、白术、泽泻等利水渗湿药配伍,如“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效;若兼脾阳虚者,可配伍附子、干姜以温阳化气。

托毒排脓,促进疮疡愈合

黄芪能补气托毒,推动脓毒外泄,同时生肌敛疮,适用于疮疡中期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常与当归、金银花、皂角刺同用,如“透脓散”;若疮疡久溃不敛,可配伍党参、肉桂以益气养血、温补托毒。

黄chi药材

生血摄血,调节血液运行

黄芪通过补气以生血、摄血,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心悸气短,以及气虚不能摄血之崩漏、便血等,常与当归、熟地、阿胶等补血药同用,如“当归补血汤”,取其“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之意;治疗崩漏可配伍艾叶、阿炭以益气摄血。

现代临床拓展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还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增强免疫、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常用于:

  • 糖尿病:配伍山药、天花粉、生地等,辅助改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 心脑血管疾病:黄芪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能改善心肌缺血;配伍丹参、川芎等,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
  • 慢性肾病:黄芪颗粒配伍川芎、大黄等,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 肿瘤辅助治疗:与化疗药物联用,减轻骨髓抑制,提高患者免疫力。

黄芪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黄芪的药效基础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示例 药理作用
皂苷类 黄芪甲苷(核心活性成分)、黄芪皂苷Ⅱ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淋巴细胞增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
多糖类 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多糖 调节免疫(双向调节免疫平衡);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黄酮类 毛蕊异黄酮苷、山奈酚 抗氧化、抗炎、扩张血管、降血压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γ-氨基丁酸、硒、铁等 补充营养,增强机体代谢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多重作用:

  • 免疫调节: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免疫(如T细胞、B细胞活性),同时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 心血管保护: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代谢调节: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
  • 抗衰老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抗肿瘤: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同时增强化疗敏感性,减轻毒副作用。

黄芪的临床应用配伍与注意事项

(一)临床应用配伍(表格)

治疗病症 常用配伍方剂/药物 功效说明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补中益气汤(配党参、白术、升麻)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
自汗、气虚外感 玉屏风散(配防风、白术) 益气固表止汗,增强卫气,防治气虚感冒及自汗
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防己黄芪汤(配防己、白术、甘草) 益气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水停之水肿、小便不利
疮疡久溃不敛 托里消毒散(配当归、金银花、皂角刺) 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用于气血不足之疮疡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 当归补血汤(配当归) 补气生血,适用于血虚发热、面色萎黄、心悸气短
消渴(气阴两虚) 黄芪山药汤(配山药、天花粉、生地)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禁忌人群

    • 实热证(如高热、面红、口苦、便秘)、阴虚阳亢(如头晕目眩、烦躁失眠)者禁用,以免助热伤阴;
    • 表实邪盛(如外感风寒未解、无汗)者慎用,因黄芪固表可能闭门留寇;
    • 气滞湿阻(如胸腹胀满、舌苔厚腻)、食积停滞(如消化不良、嗳腐吞酸)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气滞食积;
    • 对黄芪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需慎用。
  2. 用量与用法

    黄chi药材

    • 煎汤内服,常用量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如治疗重症水肿),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蜜炙黄芪补中益气力强,多用于脾胃气虚;生黄芪偏于固表、利水、托毒,多用于自汗、水肿、疮疡;
    • 入汤剂宜后下(避免有效成分破坏),或研末吞服(每次3-6g)。
  3. 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血压升高等不适,长期大量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 与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联用时,可能增强药效,需调整剂量,避免低血压、低血糖;
    • 与中药如藜芦、五灵脂不宜同用(“十八反”配伍禁忌)。

黄芪的现代应用与养生价值

除临床用药外,黄芪在保健品、食品领域应用广泛,如黄芪茶(泡水饮用,补气提神)、黄芪炖鸡(配伍鸡肉、红枣,补气养血)、黄芪粥(与大米同煮,健脾养胃),适合气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现代制剂如黄芪注射液、黄芪颗粒、黄芪口服液等,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关问答FAQs

Q1:黄芪适合所有人吗?有哪些禁忌人群?
A:黄芪虽为补气良药,但并非人人适用,实热证(如高热、面红、口苦、便秘)患者服用可能助热伤阴;阴虚阳亢(如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口干咽燥)者慎用,以免加重阳亢;表实邪盛(如外感风寒未解、无汗)者不宜使用,因黄芪固表可能闭门留寇;气滞湿阻(如胸腹胀满、舌苔厚腻)、食积停滞(如消化不良、嗳腐吞酸)者应慎用,以免加重气滞食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过敏体质者需警惕过敏反应。

Q2:黄芪和党参都是补气药,有什么区别?
A:黄芪与党参均能补气,但功效侧重不同,黄芪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见长,善于补脾肺之气,尤其适用于气虚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及疮疡久溃不敛,被誉为“补气之长”;党参则以“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为主,药性平和,补气之力较黄芪缓和,兼能生津,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虚(如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如热病后期津伤),且不温不燥,适合长期调理,黄芪偏于“升、固、托”,党参偏于“补、健、养”,临床常配伍使用,如补中益气汤中二者同用,共奏补气健脾之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肾阴虚的药方
« 上一篇 今天
中医中草药治疗肾病的效果究竟如何?安全吗?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